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赭(别本作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极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别本作尖)如釐(别本作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实),无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别本作重)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为衍字),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我治理万民,养育百姓,征收他们的租税。我怜悯他们生活困苦,时常遭受疾病困扰。我希望能够不用毒药,也不使用砭石,而是用微针来疏通经脉,调理血气,使气血的逆顺出入得以调和。我希望这种方法能够流传后世,成为一种明确的法则,永不消失,长久传承;容易使用且不易忘记,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我希望能将针法分为不同的篇章,区分表里,明确其始终。每种针法都有其具体的形式。首先,我要确立《针经》。希望您能详细讲解。
岐伯回答:请让我逐步推演,使针法有纲有纪,从一到九,依次展开。让我先讲一讲针法的原理!小针的关键,说起来容易,但掌握起来很难。粗浅的医生只注重形体的变化,而高明的医生则注重神气的运行。神气的变化,就像客人在门口一样,难以捉摸。如果不能观察到疾病的本质,又怎么能知道其根源呢?针刺的微妙之处,在于掌握快慢。粗浅的医生只关注关节的变化,而高明的医生则关注气机的变化。气机的变化,离不开穴位的空窍,空窍中的气机,清静而微妙,来的时候不可阻挡,去的时候不可追回。懂得气机变化的人,不会错过一丝一毫;不懂气机变化的人,就像扣动扳机却无法发射。知道气血的往来,才能把握治疗的时机。粗浅的医生对此一无所知,而高明的医生则独得其妙。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白逆顺的道理,才能正确行针,无需犹豫。迎而夺之,必使其虚;追而济之,必使其实。迎之随之,以意调和,针法的精髓就在于此。
凡是用针的医生,虚则补之,满则泻之,郁滞则除之,邪盛则祛之。《大要》中说:“慢而快则实,快而慢则虚。”实与虚,若有若无,要观察其先后。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的要点,九针最为巧妙,补泻的时机,以针法来实现。泻法,必须持针深入,放出邪气,排出阳气得针,邪气得以泄出。按压并引针,称为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补法,随气而行,随气之意若无所作为,若行若按,如蚊虻止息,如留如还,去如弦断。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须不留瘀血,急取诛之。
持针的原则,坚定为宝。正指直刺,不要左右偏斜。神在秋毫,专注于病人,审视血脉,刺之无碍。针刺之时,必须悬阳,极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的名称,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头大末锐,用于泻阳气。员针,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用于泻分气。鍉针,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刃三隅,用于发痼疾。铍针,末如剑锋,用于取大脓。员利针,大如釐,且员且锐,中身微大,用于取暴气;毫针,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用于取痛痹;长针,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尖如梃,其锋微员,用于泻机关之水。九针毕矣。
气在脉中的分布,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针刺时气不至,无需问其次数;气至则去针,勿再刺。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问: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岐伯答:五脏有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有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主要讲述了黄帝与岐伯关于针刺疗法的讨论。岐伯详细解释了针刺的原理、方法、九针的形态与用途,以及针刺治疗中的虚实补泻原则。岐伯强调,针刺的关键在于掌握气机的变化,懂得气血的逆顺,才能正确行针,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刺的原理:针刺的微妙之处在于掌握气机的变化,懂得气血的逆顺,才能正确行针。高明的医生注重神气的运行,而粗浅的医生只注重形体的变化。
九针的形态与用途:九针各有不同的形态和用途,分别用于不同的病症。例如,镵针用于泻阳气,员针用于泻分气,鍉针用于按脉,锋针用于发痼疾等。
虚实补泻原则:针刺治疗中,虚则补之,满则泻之,郁滞则除之,邪盛则祛之。补泻的时机和方法非常重要,掌握好这些原则,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刺时必须专注,审视血脉,刺之无碍。气至则去针,勿再刺。针刺的关键在于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五脏六腑的俞穴:五脏有五俞,六腑有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针刺治疗的范围:即使是久病,也可以通过针刺治疗。善用针者,能够像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一样,去除疾病。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针刺的寒热治疗:刺热病时,如以手探汤;刺寒病时,如人不欲行。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
这段内容系统地总结了针刺疗法的理论与实践,强调了针刺的关键在于掌握气机的变化,懂得气血的逆顺,才能正确行针,达到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