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
岐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拔(别本作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拔(别本作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久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泻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弗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
岐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M1] ,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泻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
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白话文翻译: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那些不在经脉中的奇邪之气的知识。

岐伯回答:这些奇邪之气通常存在于血络之中。

黄帝问:刺血络时,为什么有些人会晕倒?为什么有些人会血喷射而出?为什么有些人血少而黑且浑浊?为什么有些人血清稀,半为汁液?为什么拔针后会肿?为什么有些人出血或多或少,但面色苍白?为什么拔针后面色不变却感到烦躁?为什么有些人出血多却不受影响?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
1. 脉气盛而血虚的人,刺血络会导致气脱,气脱就会晕倒。
2. 血气俱盛而阴气多的人,血液滑利,刺之则血喷射而出。
3. 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的人,血液黑而浑浊,因此不会喷射。
4. 刚饮水而液体渗入血络,但尚未与血液调和的人,刺之则血清稀,半为汁液。
5. 不刚饮水的人,体内有水,久则形成肿胀。
6. 阴气积于阳位,气因于血络的人,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因此会肿。
7. 阴阳之气刚相得但尚未调和的人,刺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因此面色苍白。
8. 刺之出血多,面色不变却感到烦躁的人,是因为刺络导致经脉虚,虚经属于阴,阴脱则烦躁。
9. 阴阳相得而合为痹的人,血内溢于经脉,外注于血络,阴阳俱有余,因此出血多但不会虚弱。

黄帝问:如何观察这些情况?

岐伯回答:血络盛而坚硬,横于皮肤,呈红色,上下无固定位置,小的如针,大的如筋。在这种情况下,刺血络泻血是万全之策,因此不会失误。如果失误,后果会按照各自的规律显现。

黄帝问:针入后,肉附着于针上,是什么原因?

岐伯回答:热气因针而聚集,针变热,热则使肉附着于针,因此针会变得坚硬。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血络论》,主要讨论了刺血络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血络是指分布在体表的细小血管,刺血络是一种中医治疗手段,常用于放血疗法。

  1. 晕倒:气脱导致晕倒,说明刺血络时需注意患者的气血状态。
  2. 血喷射:血气盛而阴气多,血液滑利,刺之则血喷射,提示刺血络时需观察血液的状态。
  3. 血黑而浑浊:阳气蓄积,久留不泻,血液黑而浑浊,说明体内有郁热。
  4. 血清稀:刚饮水,液体渗入血络但未与血液调和,提示刺血络时需考虑患者的饮食状态。
  5. 肿胀:体内有水,久则形成肿胀,说明刺血络时需注意患者的水液代谢。
  6. 面色苍白: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提示刺血络时需注意阴阳的平衡。
  7. 烦躁:阴脱导致烦躁,说明刺血络时需注意阴气的状态。
  8. 出血多但不受影响:阴阳俱有余,说明刺血络时需判断阴阳的盛衰。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血络的盛衰、颜色、大小等,判断刺血络的时机和方法。

针入肉附着:热气聚集于针,使肉附着于针,说明刺血络时需注意针的温度和患者的体质。

这段内容强调了刺血络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观察血络的状态,判断阴阳气血的盛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