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
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帝曰:何谓三部?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帝曰:以候奈何?
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
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着者死。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
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讨论了人体的三部九候诊脉方法及其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以下是该篇内容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听说您(岐伯)关于九针的理论非常博大精深,内容繁多,难以尽数。我希望了解其中的核心要义,以便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之深入骨髓,铭记于心,像歃血为盟一样郑重对待,不敢随意泄露,使其符合天道,有始有终。上应天象星辰的运行规律,下合四季五行的变化,贵贱交替,冬阴夏阳,如何将这种理论应用于人体?请告诉我具体的方法!
岐伯回答:您问得非常好!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规律。
黄帝说:我想了解天地间最重要的规律,如何与人体形体和气血相结合,进而判断生死,具体该怎么做?
岐伯说:天地间最重要的规律,始于“一”,终于“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将三者相乘,三三得九,以对应九野。因此,人体有三部,每部有三候,通过这三部九候可以判断生死、诊断百病、调节虚实、祛除邪气。
黄帝问:什么是三部?
岐伯说:人体有下部、中部、上部,每部各有三候。三候分别代表天、地、人。必须明确指出并加以引导,才能掌握真正的诊脉方法。上部天候在两额动脉,上部地候在两颊动脉,上部人候在耳前动脉。中部天候在手太阴肺经,中部地候在手阳明大肠经,中部人候在手少阴心经。下部天候在足厥阴肝经,下部地候在足少阴肾经,下部人候在足太阴脾经。因此,下部天候用于诊断肝,地候用于诊断肾,人候用于诊断脾胃之气。
黄帝问:中部三候如何诊断?
岐伯说:中部也有天、地、人三候。天候用于诊断肺,地候用于诊断胸中之气,人候用于诊断心。
黄帝问:上部三候如何诊断?
岐伯说:上部也有天、地、人三候。天候用于诊断头角之气,地候用于诊断口齿之气,人候用于诊断耳目之气。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三三得九,合为九候,对应九野,九野对应九脏。因此,神脏有五,形脏有四,合为九脏。如果五脏已经衰败,面色必定枯槁,预示着死亡。
黄帝问:如何通过诊脉来判断病情?
岐伯说:首先要观察病人形体的肥瘦,调节其气的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必须先疏通血脉,然后再调节,无论病情如何,以达到平衡为目标。
黄帝问:如何判断生死?
岐伯说:形体强壮但脉象细弱,气息不足者危险。形体消瘦但脉象洪大,胸中气多者死亡。形体与脉象相称者生。脉象参差不齐者病。三部九候皆不相符者死。上下左右脉象相应如舂米者病重。上下左右脉象不相符且无法计数者死。中部脉象虽调和,但与其他脏腑脉象不符者死。中部脉象衰弱者死。眼睛内陷者死。
黄帝问:如何知道病在何处?
岐伯说:通过观察九候,脉象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快者病,独慢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用左手按在病人足踝上五寸处,右手弹击足踝,如果反应超过五寸且柔和者不病;反应快且混浊者病;反应缓慢者病;反应不足五寸或无反应者死。因此,身体极度消瘦且无法行动者死。中部脉象忽快忽慢者死。脉象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脉象应当上下一致,若有差异则病。一候后病,二候后病重,三候后病危。所谓“后”,是指脉象反应不一致。通过观察脏腑,可以判断死生之期,必须先了解经脉,然后才能了解病脉,真脏脉出现者,预示死亡。足太阳经气绝者,足不能屈伸,死亡时必定眼睛上翻。
黄帝问:冬阴夏阳如何体现在脉象中?
岐伯说:九候脉象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在夜半死亡;脉象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在日中死亡。因此,寒热病者在平旦死亡。热中及热病者在日中死亡。病风者在日夕死亡。病水者在夜半死亡。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疾者,在日乘四季时死亡。形肉已脱,九候虽调者仍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谓不死者,是指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看似七诊之病但并非如此,故说不死。若有七诊之病,脉候亦败者死,必定出现呃逆和嗳气。必须详细询问病人最初的病情和当前的病情,然后分别切脉,观察经络的浮沉,以上下逆从的方式循脉。脉象快者不病,脉象慢者病,脉象不往来者死,皮肤枯槁者死。
黄帝问:如何治疗可治之病?
岐伯说:经脉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痛者治其经络。病在奇邪者,奇邪之脉则用缪刺法。病邪久留不移者,节而刺之。上实下虚者,切而从之,寻找结络脉,刺出其血,以通其脉。瞳子高者,太阳经气不足;眼睛上翻者,太阳经气已绝,这是判断生死的关键,不可不察。
解释:
三部九候:三部指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每部各有三候,合为九候。通过诊察这九候的脉象,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疾病的虚实、生死预后等。
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疾病状态。例如,脉象沉细悬绝为阴,主冬,脉象盛躁喘数为阳,主夏。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寒热性质、病位及预后。
诊断与治疗原则:诊脉时要先观察病人的形体肥瘦,调节气的虚实,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治疗时要先疏通血脉,再调节病情,以达到平衡为目标。
生死判断:通过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可以判断病人的生死。例如,形盛脉细、形瘦脉大、脉象参差不齐等都预示着病情危重或死亡。
治疗方法:根据病位和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治经、治络、缪刺等。治疗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针刺手法。
这篇内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强调通过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