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白话文翻译:
黄帝坐在明堂中,召见雷公并问他:“你了解医道的原理吗?”
雷公回答说:“我诵读医书并能够理解一些,但理解后还不能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分辨后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深意,明白后还不能将其应用于实践。因此,我的医术足以治疗普通官员,但不足以治疗诸侯和王公。我希望能够学习天地运行的规律,掌握四时阴阳的变化,辨别星辰与日月的关系,以此来阐明医经的奥义,使后世更加明白医道,上通神农的教诲,写下至高的教义,与二皇(伏羲、神农)的智慧相媲美。”
黄帝说:“很好!不要失去这些道理。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对应、相互影响的结果。医道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样才能长久传承,教导百姓,也不会产生疑惑和错误。医道的论述可以传给后世,成为宝贵的知识。”
雷公说:“请传授我这些道理,我会认真诵读并加以理解。”
黄帝问:“你没听说过《阴阳传》吗?”
雷公回答:“没有。”
黄帝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以天为业,上下无常,若阴阳不调,疾病就会产生,偏害阴阳的平衡。”
雷公说:“三阳的力量无法抵挡,请详细解释。”
黄帝说:“三阳独至,是指三阳同时到达,如同风雨般猛烈。上则导致头部的疾病,下则导致下部的漏病。外无固定的规律,内无明确的症状,不符合常规的病理表现,诊断时无法区分上下,只能通过医书来辨别。”
雷公说:“我的医术疏浅,只能粗略地理解一些意思。”
黄帝说:“三阳是至阳之气,积聚过多则会导致惊骇,疾病发作如疾风般迅速,如同霹雳般猛烈,九窍(眼、耳、鼻、口等)都会闭塞,阳气泛滥,咽喉干燥堵塞。若与阴气并合,则上下无常,表现为肠澼(腹泻)。这就是三阳直心,患者坐立不安,卧倒时身体才能稍感舒适。通过三阳的病变,可以了解天下的变化,如何辨别阴阳,顺应四时,与五行相合。”
雷公说:“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让我站起来接受解释,以便理解至高的医道。”
黄帝说:“你如果接受传授,却不知道如何将医道与至高之理结合,会迷惑老师的教诲。我告诉你医道的要点:疾病伤害五脏,筋骨逐渐消损,你的言辞不明不别,世上的医学就会因此消亡。肾脏即将衰竭,患者感到忧惧,如同日暮时分,从容不迫地不出门,人事不勤。”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主要讲述了黄帝与雷公关于医道的讨论。黄帝强调医道的核心在于理解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等自然规律,并将其应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雷公虽然对医书有所理解,但尚未达到精通的程度,黄帝则进一步解释了三阳(太阳、阳明、少阳)的病变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黄帝指出,医道不仅仅是治疗疾病,还要求医生具备天文、地理、人事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全面理解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法。他特别强调了三阳的病变,指出三阳过盛会导致多种疾病,如头部疾病、腹泻等,并提醒雷公要深入理解阴阳的变化,顺应四时和五行的规律。
最后,黄帝警告雷公,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医道的精髓,不仅会迷惑老师的教诲,还会导致医学的消亡。他特别提到肾脏的衰竭,暗示疾病的严重性和医道的重要性。
这段内容反映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即医道与自然规律密不可分,医生必须具备全面的知识和深刻的洞察力,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