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
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也。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
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
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气有逆顺,脉有盛衰,针刺有大的原则,可以详细讲讲吗?”

伯高回答说:“气的逆顺,是指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变化相应。脉的盛衰,是用来判断血气的虚实、有余或不足。针刺的大原则,是必须明确知道病可以刺,病还不可以刺,以及病已经不可以刺的情况。”

黄帝问:“怎么判断呢?”

伯高说:“兵法上说:‘不要迎击来势汹汹的敌人,不要攻击阵势严整的军队。’针刺的原则是:‘不要刺热势炽盛的病,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脉象混乱的病人,不要刺病情与脉象相逆的病人。’”

黄帝问:“怎么判断病可以刺呢?”

伯高说:“高明的医生在病未发作时就进行针刺,次一等的医生在病未盛时进行针刺,再次一等的医生在病已衰退时进行针刺。低水平的医生在病势正盛时进行针刺,或者病人形体强盛时进行针刺,或者病情与脉象相逆时进行针刺。所以说:‘当病势正盛时,不要贸然刺伤,等到病势衰退时再刺,事情一定会顺利。’所以说:‘高明的医生治疗未病,不治疗已病。’就是这个道理。”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针刺治疗的原则,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即在疾病尚未发作或未达到高峰时进行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伯高通过引用兵法和针刺原则,说明了在治疗时应避免在病势最盛时进行针刺,而应选择在病势未起、未盛或已衰时进行治疗。这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和“因时制宜”的治疗思想。

具体来说:

  1. 气的逆顺:指人体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变化(如阴阳、四时、五行)是否协调。如果协调,则气顺;如果不协调,则气逆。

  2. 脉的盛衰:通过脉象判断人体血气的虚实、有余或不足。脉象的盛衰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3. 针刺的大原则:针刺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进行,避免在病势最盛时进行针刺,以免加重病情。

  4. “上工治未病”:这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强调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发作或严重时再进行治疗。高明的医生能够在疾病尚未形成或未达到高峰时进行干预,从而避免疾病的发展。

这段内容不仅阐述了针刺治疗的具体原则,还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