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出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扇也。舌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机也。悬壅垂者,声音(别本作:音声)之关者。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疾(别本无疾字)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避的通假字)。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少师说:“人突然因为忧虑或愤怒而失声,是什么通道被阻塞了?是什么气运行不畅,导致声音无法发出?希望能听听其中的道理。”
少师回答说:“咽喉是食物和水的通道。喉咙是气上下运行的通道。会厌是声音的门户。口唇是声音的扇子。舌头是声音的机关。悬壅垂是声音的关卡。颃颡是气分流的通道。横骨是神气所主,负责控制舌头的运动。所以,如果人的鼻子流涕不止,是因为颃颡没有打开,气的分流失常。因此,如果会厌小而薄,那么气的运行就快,开合顺利,气容易发出;如果会厌大而厚,那么开合困难,气发出迟缓,所以说话会显得沉重。人突然失声,是因为寒气侵袭会厌,导致会厌不能发声,发声也不能下行,开合不顺畅,所以失声。”
黄帝问:“那么如何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足少阴肾经向上连接舌头,络于横骨,终止于会厌。通过两次泻其血脉,浊气就会被驱散。会厌的经脉向上络于任脉,取天突穴,会厌就能发声了。”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人突然失声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失声的原因:
- 通道阻塞:咽喉、喉咙、会厌、口唇、舌头、悬壅垂、颃颡、横骨等器官在声音的产生和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通道被阻塞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失声。
- 气运行不畅:气的运行对于声音的产生至关重要。如果气运行不畅,声音就无法发出。
- 寒气侵袭:寒气侵袭会厌,导致会厌不能发声,发声也不能下行,开合不顺畅,从而失声。
- 通道阻塞:咽喉、喉咙、会厌、口唇、舌头、悬壅垂、颃颡、横骨等器官在声音的产生和传递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这些通道被阻塞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失声。
治疗方法:
- 针刺治疗:通过针刺足少阴肾经和天突穴,泻其血脉,驱散浊气,恢复会厌的功能,从而治疗失声。
- 针刺治疗:通过针刺足少阴肾经和天突穴,泻其血脉,驱散浊气,恢复会厌的功能,从而治疗失声。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对声音产生的生理机制的理解,以及通过调节经络和气机来治疗失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