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 太阴和阳明互为表里,是脾胃的经脉,但它们生病的表现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 阴阳的位置不同,虚实交替,逆顺变化,有的从内部发病,有的从外部发病,病因不同,所以病症也不同。

黄帝说: 我想听听它们的不同表现。

岐伯说: 阳代表天气,主外;阴代表地气,主内。所以阳道实,阴道虚。因此,受风邪侵袭的,阳经先受影响;饮食不节、起居不规律的,阴经先受影响。阳经受邪则影响六腑,阴经受邪则影响五脏。影响六腑则表现为身体发热、难以入睡,上部有喘息声。影响五脏则表现为腹部胀满、闭塞,下部有腹泻,长期则发展为肠炎。所以喉咙主天气,咽主地气。阳经受风气,阴经受湿气。阴气从脚上行至头部,然后下行循手臂至手指末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部,然后下行至脚。所以说:“阳病上行到极点后下行,阴病下行到极点后上行。”因此,受风邪侵袭的,上部先受影响;受湿邪侵袭的,下部先受影响。

黄帝问: 脾病导致四肢无力,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 四肢都依赖胃的气血,但气血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通过脾才能传输。现在脾有病,不能为胃传输津液,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气血日渐衰弱,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以四肢无力。

黄帝问: 脾不主时,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 脾属土,居于中央,四季都依赖它来滋养四脏,每个季节有十八天是脾主时,所以脾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常常储存胃的精气。土生万物,效法天地,所以从上到下,从头到脚,脾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

黄帝问: 脾和胃只是以膜相连,为什么脾能为胃传输津液呢?

岐伯回答: 足太阴是三阴经,它的经脉贯穿胃,属脾,络于咽喉,所以太阴经为三阴经传输气血。阳明是表经,是五脏六腑之海,也为三阳经传输气血。脏腑各自通过经脉从阳明经获得气血,所以脾为胃传输津液。如果四肢得不到水谷精气的滋养,气血日渐衰弱,阴经不通,筋骨肌肉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以四肢无力。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讨论了太阴(脾)和阳明(胃)经脉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病时的不同表现和机理。

  1. 阴阳的不同作用: 阳经主外,代表天气,主要受风邪侵袭;阴经主内,代表地气,主要受饮食不节、起居不规律的影响。阳经受邪影响六腑,阴经受邪影响五脏。

  2. 病症的不同表现: 阳经受邪表现为发热、难以入睡、喘息等;阴经受邪表现为腹部胀满、腹泻、肠炎等。

  3. 气血的传输: 脾通过太阴经为胃传输津液,四肢依赖脾胃的气血滋养。如果脾有病,不能传输津液,四肢就会无力。

  4. 脾的作用: 脾属土,居于中央,四季都依赖它来滋养四脏,所以脾不能单独主一个季节。脾脏储存胃的精气,为全身提供气血。

  5. 经脉的作用: 太阴经和阳明经通过各自的经脉为三阴经和三阳经传输气血,脏腑通过经脉从阳明经获得气血。

这段内容强调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们在生病时的不同表现和机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经脉等基本概念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