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
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不可胜数。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
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痛之时息,大经(乃)代去(别本此句,加乃字删去字)。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俞,在俞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俞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邪气淫泆,不可胜论。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
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甲乙》经作擘乎)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䐜(别本作腹[马1] )䐜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中外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
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岐伯说:“各种疾病的产生,都是由于风雨寒暑、清湿以及喜怒等情绪的影响。如果喜怒情绪不加节制,就会伤害内脏;风雨侵袭会伤害人体的上部;清湿侵袭会伤害人体的下部。这三种邪气伤害的部位不同,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这三种邪气的伤害方式不同,有的从阴部开始,有的从阳部开始。我来详细说明:喜怒情绪不加节制会伤害内脏,内脏受伤则疾病从阴部开始;清湿邪气侵袭虚弱之处,疾病则从下部开始;风雨邪气侵袭虚弱之处,疾病则从上部开始。这就是所谓的‘三部’。至于邪气的进一步扩散,情况就更加复杂,难以一一列举。”

黄帝说:“我确实无法一一列举,所以请教老师,希望能全面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风雨寒热等外邪,如果没有遇到人体的虚弱,是无法单独伤害人体的。比如,有人突然遇到疾风暴雨却没有生病,就是因为身体没有虚弱,邪气无法单独伤害人体。只有当外邪与人体虚弱同时存在,邪气才能侵入人体。如果人体和外邪都强盛,人体就会保持健康。当人体虚弱时,外邪会根据天时和人体的虚实情况,进一步侵入,最终导致大病。邪气侵入人体后,会根据其停留的部位产生相应的病症。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因此,邪气侵入人体时,首先从皮肤开始,皮肤松弛则腠理开放,邪气从毛发进入,逐渐深入,导致毛发竖起,皮肤疼痛。如果邪气停留不去,就会传到络脉,导致肌肉疼痛。如果邪气继续停留,就会传到经脉,导致身体发冷、易惊。如果邪气仍然停留,就会传到俞脉,导致四肢关节疼痛,腰脊僵硬。如果邪气继续深入,传到伏冲之脉,会导致身体沉重、疼痛。如果邪气再深入,传到肠胃,会导致腹胀、肠鸣、消化不良。如果邪气继续停留,传到肠胃之外的募原之间,停留在脉中,最终形成积块。邪气可能停留在孙脉、络脉、经脉、俞脉、伏冲之脉、膂筋或肠胃的募原之间,邪气的扩散情况非常复杂,难以一一描述。”

黄帝说:“我想全面了解邪气侵入人体的过程。”

岐伯说:“邪气停留在孙络之脉形成积块时,积块会在肠胃之间上下移动,导致腹部胀满、疼痛。邪气停留在阳明经时,积块会围绕脐部,饱食时增大,饥饿时缩小。邪气停留在缓筋时,类似阳明经的积块,饱食时疼痛,饥饿时缓解。邪气停留在肠胃的募原时,疼痛会向外延伸到缓筋,饱食时缓解,饥饿时疼痛。邪气停留在伏冲之脉时,用手按压会感觉到脉动,放手后会有热气下流到两腿,如同热水浇灌。邪气停留在膂筋时,积块在饥饿时可见,饱食时不可见,按压时感觉不到。邪气停留在俞脉时,会导致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燥,这是邪气从外向内、从上向下的侵入过程。”

黄帝问:“积块从产生到形成,是怎样的过程?”

岐伯回答说:“积块的产生,是由于寒气的作用,寒气导致气机逆乱,最终形成积块。”

黄帝问:“积块是如何形成的?”

岐伯说:“寒气导致足部不适,足部不适则小腿寒冷,小腿寒冷则血脉凝涩,寒气进一步上升到肠胃,导致腹胀。腹胀则肠外的汁液被迫聚集,无法散开,逐渐形成积块。如果突然饮食过量,肠胃充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就会损伤络脉。阳络受伤则血外溢,导致鼻衄;阴络受伤则血内溢,导致便血;肠胃的络脉受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液与血相搏,凝聚不散,最终形成积块。如果突然外感寒邪,内伤于忧怒,则气机上逆,导致六俞不通,温气不行,血液凝结,津液涩滞,邪气停留不去,最终形成积块。”

黄帝问:“疾病从阴部产生,是怎样的?”

岐伯说:“忧思过度,伤害心脏;重寒侵袭,伤害肺脏;忿怒过度,伤害肝脏;醉酒后行房,汗出当风,伤害脾脏;用力过度,或行房后汗出沐浴,伤害肾脏。这是内外三部产生疾病的原因。”

黄帝说:“很好。那么如何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通过观察疼痛的部位,了解相应的病症,判断是邪气有余还是正气不足,该补则补,该泻则泻,不要违背天时,这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主要讨论了疾病的产生原因、邪气侵入人体的过程以及治疗方法。以下是内容的简要解释:

  1. 疾病的产生原因:疾病主要是由于外邪(如风雨寒暑、清湿)和内因(如喜怒情绪)的影响。外邪主要伤害人体的上、中、下三部,而内因则主要伤害内脏。

  2. 邪气侵入人体的过程:邪气侵入人体时,首先从皮肤开始,逐渐深入,经过络脉、经脉、俞脉、伏冲之脉,最终可能停留在肠胃、募原等部位,形成积块。邪气的扩散过程非常复杂,可能停留在不同的脉络中,导致不同的症状。

  3. 积块的形成:积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寒气的作用,导致气机逆乱,血液和津液凝聚不散,最终形成积块。外感寒邪、内伤于忧怒、饮食不节、用力过度等因素都可能促进积块的形成。

  4. 疾病的治疗:治疗疾病时,首先要通过观察疼痛的部位,了解病症的性质,判断是邪气有余还是正气不足,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补或泻的治疗方法。同时,治疗要顺应天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这段内容强调了内外因结合导致疾病的复杂性,以及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