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
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说:我听闻关于九针的九篇论述,亲自接受了这些教导,大致理解了其中的意思。九针的理论,从一到九,但我还没有掌握其中的核心要义。九针的理论,小到无法再小,大到无法再大,深不可测,高不可及,仿佛没有具体的形态,却又无处不在。我知道它与天道、人事、四时的变化相合,但我希望能将这些复杂的内容,像毫毛一样细微,最终整合为一个整体,可以吗?
岐伯回答:您的问题真是高明!不仅针道如此,治国之道也是如此。
黄帝说:我想了解的是针道,不是治国之道。
岐伯说:治国之道,也是遵循“道”的原则。没有“道”,如何能将大小、深浅、复杂的内容整合为一呢?
黄帝说:请详细说明。
岐伯说:比如日与月、水与镜、鼓与响。日月的光明,不会失去它们的影子;水镜的映照,不会失去它们的形状;鼓声的回应,不会落后于击鼓的声音。只要有所动作,就会有相应的反应,完全符合其本质。
黄帝感叹:真是深刻啊!明亮的光明无法被遮蔽,它之所以无法被遮蔽,是因为它不失去阴阳的平衡。综合观察,仔细验证,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就像清水明镜不会失去其形状一样。如果五音不显,五色不明,五脏动荡,那么内外就会相互影响,就像鼓声回应鼓槌,回声回应声音,影子跟随形体一样。因此,远者通过外在现象揣测内在本质,近者通过内在本质揣测外在现象,这就是阴阳的极致,天地的覆盖。请将这些内容珍藏在灵兰之室,不敢泄露。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外揣》,主要讨论了“九针”理论与“道”的关系,并通过比喻说明了“道”在针道和治国中的重要性。
九针理论:九针是古代中医针灸的九种针具,代表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和理论。黄帝虽然了解了九针的基本内容,但还没有掌握其核心要义。岐伯指出,九针的理论深奥广博,无法用简单的尺度来衡量,但它与天道、人事、四时的变化是相合的。
“道”的重要性:岐伯强调,无论是针道还是治国,都离不开“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只有遵循“道”,才能将复杂的事物整合为一个整体。
比喻说明:岐伯用日与月、水与镜、鼓与响的比喻,说明了“道”的作用。日月的光明、水镜的映照、鼓声的回应,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只要遵循“道”,就能得到相应的结果。
阴阳的平衡:黄帝进一步认识到,明亮的光明之所以无法被遮蔽,是因为它不失去阴阳的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对立统一。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运作。
内外相袭:通过外在现象揣测内在本质,或通过内在本质揣测外在现象,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体现了阴阳的极致,天地的覆盖。
珍藏不泄:最后,黄帝表示要将这些深刻的理论珍藏在灵兰之室,不敢泄露,说明这些内容的重要性。
总结
这段内容通过讨论九针理论和“道”的关系,强调了“道”在针道和治国中的重要性。通过比喻和阴阳的理论,说明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性,以及内外相袭的诊断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对中医理论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治国理政有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