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复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别本作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别本此句作:勿庸刺);喘甚者死。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别本看字作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别本作烦)而热、烦俛(别本作悗)、干唇口溢(此句别本作:唇嗌干),取之皮(别本作脉),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别本作嗌)干多饮、善惊、卧不能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热病,头痛,颞颥、目瘈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医部全录》:当作络),得气也。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瘲,齿噤齘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别本作顖,即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蹻。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篇主要讨论了热病的症状、诊断、治疗以及禁忌等内容。以下是该段内容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白话文翻译:

偏枯:身体一侧不能活动且伴有疼痛,但言语正常,神志清醒,病位在肌肉和皮肤之间,可以用巨针治疗,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病情可以恢复。

痱病:身体没有疼痛,但四肢无力;神志稍微混乱,言语尚可理解,可以治疗;如果神志严重混乱,不能言语,则难以治疗。如果病先从阳经开始,再传入阴经,应先治疗阳经,再治疗阴经,采用浅刺的方法。

热病三日:如果气口脉象平静,而人迎脉象躁动,可以针刺诸阳经,采用“五十九刺”的方法,以泻热发汗,补阴以补其不足。如果身体发热严重,但阴阳脉象都平静,则不宜针刺;如果可刺,应迅速针刺,否则汗不出则病情会加重。所谓不宜针刺,是因为有死亡的征兆。

热病七日八日:如果脉口脉象躁动,伴有气喘或眩晕,应立即针刺,汗会自行排出,浅刺手大指间。如果脉象微小,病人尿血,口干,一日半内会死亡;如果脉象代脉,一日内会死亡。如果热病已经出汗,但脉象仍然躁动,伴有气喘和发热,不宜刺皮肤;如果气喘严重,会死亡。如果热病七日八日,脉象不躁动,躁动但不散,数日后会有汗;如果三日无汗,四日内会死亡。如果未曾出汗,不宜刺腠理。

热病:如果先有皮肤疼痛、鼻塞、面部充血,可以针刺皮肤,采用“第一针”和“五十九刺”的方法;如果鼻部有皮疹,可以从肺经取皮;如果无效,可以从心经取火。

热病:如果先有身体干涩、发热、烦躁、唇口干裂,可以针刺皮肤,采用“第一针”和“五十九刺”的方法;如果皮肤肿胀、口干、冷汗,可以从心经取脉;如果无效,可以从肾经取水。

热病:如果口干多饮、易惊、卧床不起,可以针刺肌肉,采用“第六针”和“五十九刺”的方法;如果眼角发青,可以从脾经取肉;如果无效,可以从肝经取木。

热病:如果面色发青、头痛、手足躁动,可以针刺筋间,采用“第四针”于四肢;如果筋脉无力、眼睛湿润,可以从肝经取筋;如果无效,可以从肺经取金。

热病:如果频繁惊厥、抽搐且狂躁,可以针刺脉,采用“第四针”,迅速泻其有余。如果癫疾、毛发脱落,可以从心经取血;如果无效,可以从肾经取水。

热病:如果身体沉重、骨痛、耳聋且嗜睡,可以针刺骨,采用“第四针”和“五十九刺”的方法。如果骨病不食、咬牙、耳青,可以从肾经取骨;如果无效,可以从脾经取土。

热病:如果不知疼痛、耳聋、不能自控、口干,阳热极盛,阴寒较重,热在骨髓,难以治疗。如果热病头痛,颞部、眼睛抽搐疼痛,易流鼻血,属于厥热病,可以采用“第三针”,视其有余不足。寒热痔疮。如果热病体重、肠中热,可以采用“第四针”,于其俞穴及足趾间,从胃经取气。如果热病脐周急痛,胸胁胀满,可以针刺涌泉与阴陵泉,采用“第四针”,针刺咽喉。

热病:如果汗出且脉象顺,可以针刺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如果汗出过多,可以针刺内踝上横脉以止汗。如果热病已出汗但脉象仍躁动,这是阴脉极盛,会死亡;如果出汗后脉象平静,则生。如果热病脉象盛躁但不出汗,这是阳脉极盛,会死亡;如果脉象盛躁且出汗后平静,则生。

热病不可刺的九种情况:一是汗不出,颧骨发红,打嗝者死;二是腹泻且腹满严重者死;三是视力模糊,发热不止者死;四是老人或婴儿发热且腹满者死;五是汗不出,呕吐下血者死;六是舌根溃烂,发热不止者死;七是咳嗽且流鼻血,汗不出或汗不至足者死;八是髓热者死;九是发热且痉挛者死。腰折,抽搐,咬牙。凡此九种情况,不可针刺。

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针,共十二针。五指间各一针,共八针,足部亦如此。头部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针,共六针。再入发三寸边五针,共十针。耳前后口下各一针,项中一针,共六针。头顶一针,囟会一针,发际一针,廉泉一针,风池二针,天柱二针。

气满:胸中喘息,可以针刺足太阴大趾端,去爪甲如薤叶,寒则留针,热则迅速出针,气下则止。

心疝:暴痛,可以针刺足太阴、厥阴,尽刺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心痛,臂内侧痛,不能及头,可以针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开始,可以针刺阴蹻。

风痉:身体反折,可以先针刺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可以针刺三里。

:可以针刺阴蹻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可以先针刺涌泉见血,视足背盛者,尽见血。

解释:

  1. 偏枯与痱病:描述了偏瘫和痱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偏枯表现为一侧身体瘫痪且疼痛,但神志清醒,治疗以针刺为主,补不足泻有余。痱病则表现为四肢无力,神志混乱,治疗需根据病情轻重。

  2. 热病的诊断与治疗:详细描述了热病的不同阶段和症状,以及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强调了脉象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并根据脉象决定是否针刺。

  3. 五十九刺:介绍了“五十九刺”的具体穴位和操作方法,这是一种针对热病的针刺疗法,旨在泻热发汗,补阴补不足。

  4. 热病的禁忌:列举了九种不可针刺的热病情况,这些情况通常预示着病情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5. 其他病症的治疗:如气满、心疝、喉痹、目中赤痛、风痉、癃等病症的针刺治疗方法,强调了根据症状和病因选择相应的针刺穴位和手法。

总的来说,该篇内容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热病的深刻认识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强调了辨证施治和针刺疗法在治疗热病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