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也),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主要讲述了针灸治疗不同病症的方法和原则。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翻译: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
针灸医生不必亲自诊断,只需听取病人的描述。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按全元起本云:“为针之。”无“藏”字),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如果病在头部,头部疼痛,应针刺至骨,疾病即可痊愈。针刺时要注意不伤及骨肉和皮肤,皮肤是针刺的通道。阴刺,入一旁四处(按《甲乙经》,阳刺者,正内一,傍内四;阴刺者,左右卒刺之。此阴刺疑是阳刺也),治寒热。
阴刺法是针刺一侧,周围四处进针(按《甲乙经》的说法,阳刺是正中一针,周围四针;阴刺是左右同时刺。这里的阴刺可能是阳刺),用于治疗寒热病。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对于病情深重的,针刺内脏,靠近内脏则刺背部,背部是脏腑的俞穴。针刺靠近内脏,脏腑之气汇聚,腹中的寒热症状消失即可停止。针刺的关键是出针时轻微出血。治腐(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腐”作“痈”)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
治疗痈肿,应针刺痈肿部位,根据痈肿的大小和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大的痈肿针刺出血多,小的痈肿则深刺,针刺必须端正,达到治疗效果即可停止。病在少腹有积,刺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如果病在少腹,有积滞,应从皮肤以下针刺,至少腹为止。同时针刺脊柱两侧第四椎间、两髂髎、季胁肋间,引导腹中的热气下行,症状消失即可停止。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如果病在少腹,腹痛,无法大小便,这种病称为疝,是因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两侧、两股之间,以及腰髁骨间,多次针刺,直到发热,疾病即可痊愈。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如果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无法行走,这种病称为筋痹。应针刺筋脉,刺入肌肉之间,不可刺到骨头。针刺后筋脉发热,疾病即可痊愈。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如果病在肌肤,肌肤疼痛,这种病称为肌痹,是因寒湿所致。应针刺大分、小分(肌肉的分界处),多针深刺,以发热为治疗标准,注意不要伤及筋骨,否则可能导致痈肿或病情恶化。针刺后肌肉发热,疾病即可痊愈。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如果病在骨,骨骼沉重,无法抬起,骨髓酸痛,寒气侵袭,这种病称为骨痹。应深刺,但不要伤及脉肉。针刺的路径是大分、小分,骨骼发热后,疾病即可痊愈。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
如果病在阳脉,表现为寒热交替,肌肉分界处也寒热交替,这种病称为狂病。应针刺虚脉,直到肌肉分界处发热,疾病即可痊愈。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如果疾病初发,一年发作一次;若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四五次,这种病称为癫病。应针刺肌肉分界处和经脉。如果没有寒热症状,用针刺调理,疾病即可痊愈。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如果病风,表现为寒热交替,发热出汗,一天多次发作,应先针刺肌肉分界处的络脉。如果出汗且寒热交替,则每三天针刺一次,一百天后疾病即可痊愈。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如果患有大风病,表现为骨节沉重,须眉脱落,这种病称为大风病。应针刺肌肉,直到出汗,持续一百天;再针刺骨髓,直到出汗,持续一百天。总共二百天,须眉重新生长后即可停止针刺。
解释: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不同病症的方法,强调了针刺的深度、部位、次数以及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如发热、出汗等)。同时,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常见病症的名称(如筋痹、肌痹、骨痹、狂病、癫病、大风病等),并指出了这些病症的病因(如寒湿、寒气等)和针刺治疗的要点。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体现了《黄帝内经》中“辨证施治”的思想,即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因,采取不同的针刺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文中也强调了针刺的注意事项,如不伤及筋骨、皮肤等,体现了中医针灸的精细操作和严谨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