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讨阴阳的概念及其在人体的应用。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一年有大小月共三百六十天,形成一岁,人体也应与之相应。然而,三阴三阳的划分似乎并不完全符合阴阳的道理,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阴阳的概念,可以扩展到十、百、千、万,甚至无穷无尽,但其核心道理是统一的。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万物由此而生。尚未出土的部分,称为“阴处”,是“阴中之阴”;已经出土的部分,称为“阴中之阳”。阳赋予万物生长的动力,阴则为万物提供根基。因此,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夏天是成长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季节。如果这些规律失常,天地间的运行就会阻塞。阴阳的变化在人身上,也是可以推演和计算的。
黄帝说:我想了解三阴三阳的离合关系。
岐伯回答:圣人面南而立,前方称为“广明”,后方称为“太冲”。太冲所在的位置,称为“少阴”;少阴之上,称为“太阳”。太阳的起点在至阴穴,终点在命门,称为“阴中之阳”。身体中部以上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阴”;太阴之前,称为“阳明”。阳明的起点在厉兑穴,称为“阴中之阳”。厥阴的外侧,称为“少阳”。少阳的起点在窍阴穴,称为“阴中之少阳”。因此,三阳的离合关系是: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三条经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运行平稳而不浮散,合称为“一阳”。
黄帝说:我想了解三阴的离合关系。
岐伯回答:外部的为阳,内部的为阴。中间的部分为阴,其下方称为“太阴”,太阴的起点在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之后,称为“少阴”,少阴的起点在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称为“厥阴”,厥阴的起点在大敦穴,是阴的极致,称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的离合关系是: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这三条经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运行平稳而不沉滞,合称为“一阴”。阴阳相互交融,循环往复,形成一周,气在体内运行,形在体外显现,二者相辅相成。
解释: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代表自然界和人体中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的平衡是万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的基础。三阴三阳的离合: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和三阳(太阳、阳明、少阳)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分类,分别对应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它们的“离合”关系描述了经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太阳为开:太阳经主外,负责抵御外邪。
- 阳明为阖:阳明经主内,负责消化吸收。
- 少阳为枢:少阳经主调节,协调内外。
- 太阴为开:太阴经主运化水湿。
- 厥阴为阖:厥阴经主调节气血。
- 少阴为枢:少阴经主藏精,调节阴阳平衡。
- 太阳为开:太阳经主外,负责抵御外邪。
阴阳的循环与统一:
阴阳的变化是动态的,相互交融,循环往复。在人体中,气的运行和形的表现相辅相成,共同维持健康。临床应用:
理解阴阳离合关系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例如,通过调节三阴三阳的平衡,可以改善气血运行,治疗内外疾病。
这篇内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辩证思维,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健康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