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也。

这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主要讨论了针刺疗法的基本原则,即根据疾病所在的不同层次(如皮肤、肌肉、筋脉、骨骼等),针刺的深浅也应当有所不同,以达到治疗的效果而不造成额外的伤害。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深浅之分,针刺也应有浅深之别,必须根据疾病所在的位置来决定针刺的深度,不能过度或不足。如果针刺过深,会伤及内部;如果针刺不足,则会导致外部壅滞,邪气会乘虚而入。如果针刺的深浅不当,反而会引发更大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五脏,导致严重的疾病。”

“因此,疾病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层次:有的在毫毛和腠理(皮肤表层),有的在皮肤,有的在肌肉,有的在经脉,有的在筋,有的在骨,有的在髓。所以,针刺毫毛和腠理时,不要伤及皮肤;如果伤到皮肤,会影响到肺,肺受损则会在秋天患上温疟,出现寒战发抖的症状。针刺皮肤时,不要伤及肌肉;如果伤到肌肉,会影响到脾,脾受损则会在四季交替的七十二天内出现腹胀、心烦、食欲不振的症状。针刺肌肉时,不要伤及经脉;如果伤到经脉,会影响到心,心受损则会在夏天出现心痛的病症。针刺经脉时,不要伤及筋;如果伤到筋,会影响到肝,肝受损则会在春天出现发热和筋脉松弛的症状。针刺筋时,不要伤及骨;如果伤到骨,会影响到肾,肾受损则会在冬天出现腹胀和腰痛的病症。针刺骨时,不要伤及髓;如果伤到髓,会导致骨骼酸软无力,身体疲倦无力,难以恢复。”


解释:

这段文字强调了针刺疗法的精准性和层次性,指出针刺的深浅必须根据疾病所在的具体层次来决定,否则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具体来说:

  1. 疾病层次与针刺深浅:疾病可能存在于皮肤、肌肉、经脉、筋、骨、髓等不同层次,针刺时必须根据这些层次来选择适当的深度,避免伤及更深或更浅的组织。

  2. 过度与不足的危害

    • 针刺过深:会伤及内部器官,导致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季节性或特定的疾病。
    • 针刺不足:会导致外部壅滞,邪气乘虚而入,引发更大的问题。
  3. 五脏与疾病的关联:文中提到针刺不当会影响到五脏(肺、脾、心、肝、肾),并指出不同脏腑受损会引发不同季节的疾病。例如,肺受损会在秋天引发温疟,脾受损会在四季交替时引发腹胀等。

  4. 髓的重要性:髓是骨骼的核心,如果针刺伤及髓,会导致骨骼酸软无力,身体疲倦,难以恢复。


总结:

这段内容强调了针刺疗法的精准性和层次性,要求医者在施针时必须根据疾病所在的位置选择适当的深度,避免过度或不足,以免伤及内部器官或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同时,文中还指出了五脏与疾病的关联,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因时制宜”的治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