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论言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予已知之矣。愿闻其与三阴三阳之候,奈何合之?
鬼臾区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帝曰:愿闻五运之主时也何如?
鬼臾区曰:五气运行,各终期日,非独主时也。
帝曰:请闻其所谓也。
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帝曰:善。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
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应天为天符,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
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帝曰:上下周纪,其有数乎?
鬼臾区曰: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终天气,下毕地纪,可谓悉矣。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鬼臾区曰:至数之机,迫迮以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谨奉天道,请言真要。
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
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帝曰:其于三阴三阳合之奈何?
鬼臾区曰: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天有五行,御制五方,产生寒、暑、燥、湿、风五种气候;人有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忧、思、恐五种情绪。医论中提到五运相互承袭,各有其主治的时段,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我已经明白了。我想知道五运与三阴三阳的对应关系是如何结合的?
鬼臾区恭敬地回答道:您的问题非常高明!五运和阴阳是天地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万物的纲纪,是变化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也是神明的府邸,怎么能不深入理解呢?因此,万物的生成称为“化”,万物的极盛称为“变”,阴阳的不可测称为“神”,神的作用无所不在称为“圣”。变化的作用,在天表现为玄妙,在人表现为道,在地表现为化育。化育产生五味,道产生智慧,玄妙产生神明。神明在天表现为风,在地表现为木;在天表现为热,在地表现为火;在天表现为湿,在地表现为土;在天表现为燥,在地表现为金;在天表现为寒,在地表现为水。因此,在天表现为气,在地表现为形,形与气相互作用,从而化生万物。天地是万物的上下,左右是阴阳的道路,水火是阴阳的征兆,金木是生成的始终。气的多少,形的盛衰,上下相互感应,从而表现出损益的变化。
黄帝问:我想知道五运在不同时段的主治情况是怎样的?
鬼臾区回答:五气的运行,各自有其终结的时段,并不是单一地主治某一时段。
黄帝说:请详细解释一下。
鬼臾区回答:我根据《太始天元册》中的记载:“太虚广阔无边,是万物化生的基础,五运循环于天,布散真灵之气,统领大地,九星高悬,七曜运转,阴阳、柔刚、幽显各得其所,寒暑交替,万物生生不息,品类繁盛。”这是我十代以来的研究所得。
黄帝说:很好。那什么是气的多少,形的盛衰?
鬼臾区回答:阴阳之气各有多少,因此有三阴三阳之分。形的盛衰,指的是五行的运行,各有太过和不及的情况。因此,开始时有有余,随后就有不足;开始时有不足,随后就有有余。懂得迎随,气的变化就可以预测。与天相应称为“天符”,与岁相应称为“岁直”,三者结合称为“治”。
黄帝问:上下相互感应是怎么回事?
鬼臾区回答:寒、暑、燥、湿、风、火是天之阴阳,三阴三阳与之相应。木、火、土、金、水是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与之相应。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木、火、土、金、水是地之阴阳,生长化收藏与之相应,因此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要了解天地之阴阳,天的气动而不息,五岁右迁;地的气静而守位,六期环会。动静相互感应,上下相互临照,阴阳相互交错,变化由此而生。
黄帝问:上下循环的规律有定数吗?
鬼臾区回答: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天的循环六期为一备,地的循环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共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共六十年为一周。太过与不及的情况,都可以从中看出。
黄帝说:您的话上通天气,下彻地纪,非常详尽。我希望将这些知识保存下来,上以治理百姓,下以调理自身,使百姓明白,上下和谐,德泽广布,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永无止境。可以详细讲解吗?
鬼臾区回答:至数的奥秘,微妙而深奥,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畏者昌盛,轻慢者灭亡,违背天道而行私欲,必遭天谴。谨奉天道,请让我讲解其真谛。
黄帝说: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这样,至数的极致而道不迷惑,这就是明达。希望您能推而广之,使之有条理,简明而不遗漏,长久而不断绝,易于运用而不易忘记,作为纲纪。至数的要点,愿闻其详。
鬼臾区回答:您的问题非常高明!道理非常明白!就像鼓与槌相应,回声与声音相应。我听说,甲己之年,土运统之;乙庚之年,金运统之;丙辛之年,水运统之;丁壬之年,木运统之;戊癸之年,火运统之。
黄帝问:五运与三阴三阳如何结合?
鬼臾区回答:子午之年,上见少阴;丑未之年,上见太阴;寅申之年,上见少阳;卯酉之年,上见阳明;辰戌之年,上见太阳;巳亥之年,上见厥阴。少阴是标,厥阴是终。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就是六元。
黄帝说:道的光明,论的明晰!请将这些内容刻在玉版上,藏于金匮中,题名为《天元纪》。
解释
《天元纪大论》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一篇,主要讨论天地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下是该篇的核心内容及其解释:
五运与阴阳:五运(木、火、土、金、水)与阴阳(三阴三阳)是天地运行的基本规律,主宰万物的生成、变化和消亡。五运与阴阳的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对应关系:五运与三阴三阳的结合,形成了天地间的动态平衡。五运的循环与三阴三阳的变化相互影响,构成了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关系。
气的多少与形的盛衰:阴阳之气的多少决定了三阴三阳的变化,而五行的运行则表现为形的盛衰。太过与不及是五行运行中的两种状态,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不平衡。
上下相召与动静相召:天地的阴阳之气相互感应,表现为上下相召。动静相召则是指天地之气的运动与静止相互影响,阴阳交错,从而产生变化。
至数的规律: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五六相合,形成了七百二十气为一纪(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为一周(六十年)的循环规律。这一规律反映了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五运与六元的结合:五运与六元(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的结合,形成了天地间的六气(风、热、湿、相火、燥、寒),这些六气主宰着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至数的应用:通过理解五运、阴阳、六元的运行规律,可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调理人体的健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元纪大论》通过阐述天地阴阳五行的运行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