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遮罩(别本作: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
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黄帝曰:今夫子之所言者,皆病人之所自知也。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老师您说,贼风邪气会伤害人体,导致人生病。但有些人并没有离开遮蔽物(或屏障),也没有走出房屋洞穴,却突然生病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贼风邪气,那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这些人曾经受到湿气的伤害,湿气藏在他们的血脉和肌肉之间,长期停留而不散去。如果他们还曾经从高处坠落,导致淤血留在体内没有排出,再加上突然的情绪失控(如愤怒或喜悦),饮食不当,寒热不调,导致皮肤的毛孔关闭不通。当毛孔打开时遇到风寒,就会使血气凝结,与原有的湿气相互结合,形成寒痹。如果体内有热,出汗后遇到风,即使没有遇到贼风邪气,也会因为内在的原因而发病。

黄帝又问:老师您所说的这些,都是病人自己能察觉到的。但有些人并没有遇到邪气,也没有受到惊吓或情绪波动,却突然生病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因为鬼神作祟吗?

岐伯回答:这也是因为体内有原有的邪气潜伏而未发作,再加上情绪上的厌恶或渴望,导致血气内部混乱,两种气相互冲突。这种邪气的来源非常微妙,看不见,听不到,所以像是鬼神作祟。

黄帝问:那为什么通过祝祷(即巫术)就能治好呢?

岐伯回答:古代的巫师,因为了解各种疾病的根源,能够预知疾病是如何产生的,所以可以通过祝祷来治愈疾病。


解释:

这段内容出自《黄帝内经·灵枢·贼风》,主要探讨了疾病的发生原因,特别是那些看似没有外部邪气侵袭却突然生病的情况。

  1. 湿气与寒痹:岐伯指出,湿气是导致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湿气可以潜伏在人体内,长期不散,当遇到风寒或其他诱因时,湿气与风寒结合,导致血气凝结,形成寒痹。寒痹是一种以寒冷、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2. 情绪与饮食:情绪波动(如喜怒无常)和饮食不当也是导致疾病的内在因素。情绪失控和饮食不调会影响体内的血气运行,导致气血紊乱,进而引发疾病。

  3. 邪气潜伏:即使没有明显的外部邪气侵袭,体内也可能有潜伏的邪气。这些邪气可能来源于过去的伤害或情绪波动,长期潜伏在体内,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如情绪波动或饮食不当),就会引发疾病。

  4. 鬼神之说:黄帝提到鬼神作祟的可能性,岐伯解释说,这种看似神秘的现象其实是体内邪气与情绪波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邪气的来源非常微妙,看不见、听不到,所以人们误以为是鬼神作祟。

  5. 祝祷的作用:古代的巫师通过了解疾病的根源,能够通过祝祷来治愈疾病。这表明古代医学与巫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巫师通过某种方式(如心理暗示或仪式)来调节患者的身心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这段内容强调了疾病的多重成因,既有外部邪气的侵袭,也有内在情绪、饮食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的神秘性和复杂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