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亟的通假字)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内奈何?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惧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甲乙》、《脉经》、《千金》及《太素》诸版皆为渴)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黄帝问:诊脉的方法是什么?

岐伯回答: 诊脉通常应在清晨进行,因为此时阴气尚未活动,阳气尚未散失,饮食尚未摄入,经脉尚未充盈,络脉调和均匀,气血尚未紊乱,因此可以准确诊断出有异常的脉象。

解释: 清晨是人体生理状态最为平静的时刻,此时进行诊脉可以排除外界干扰,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的内在状况。


切脉时观察脉象的动静,审视眼神的明亮,观察五色,判断五脏的盛衰,六腑的强弱,形体的盛衰,综合这些因素,决定生死的界限。

解释: 诊脉不仅仅是切脉,还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形体等,综合判断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从而预测疾病的预后。


脉是血液的府库。脉长则气机调和,脉短则气机紊乱,脉数则心烦,脉大则病情加重。上部脉盛则气逆,下部脉盛则气胀,脉代则气衰,脉细则气少,脉涩则心痛,脉象急促如涌泉则病情加重且面色败坏,脉象微弱如弦断则预示死亡。

解释: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态,从而推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眼神和面色是气的华彩。红色应如白布包裹朱砂,不应如赭石;白色应如鹅羽,不应如盐;青色应如苍璧的光泽,不应如蓝色;黄色应如罗纱包裹雄黄,不应如黄土;黑色应如重漆色,不应如地苍。五色精微的变化显现,预示寿命不长。眼神明亮者能看清万物,分辨黑白,判断长短,若将长看作短,白看作黑,则是精气衰败的表现。

解释: 面色和眼神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精气的盛衰,异常的面色和眼神往往是疾病严重的表现。


五脏是身体的根本。中焦盛满则脏气充盈,气胜则伤恐,声音如从室中发出,是中气湿盛的表现。言语微弱,终日才复言,是气机被夺的表现。衣被不整,言语善恶不分,不避亲疏,是神明紊乱的表现。仓廪不藏,是门户不固的表现。水泉不止,是膀胱不藏的表现。五脏功能正常则生,失常则死。

解释: 五脏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续,五脏功能的异常往往预示着严重的疾病。


五脏是身体的支柱。头是精明的府库,头倾视深,精神将夺;背是胸中的府库,背曲肩随,府将坏;腰是肾的府库,转摇不能,肾将惫;膝是筋的府库,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骨是髓的府库,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五脏功能强健则生,衰弱则死。

解释: 五脏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五脏功能的衰弱往往会导致相应部位的病变。


岐伯说:与四时相逆的,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则不足为精,应不足则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为关格。

解释: 人体的生理状态应与四时变化相应,若与四时相逆,则会导致阴阳失调,形成关格病。


黄帝问:脉象随四时变化如何?如何知道病的所在?如何知道病的变化?如何知道病在内?如何知道病在外?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解释吗?

岐伯回答:请让我从天地运转的大道理说起。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春之暖为夏之暑,秋之忿为冬之怒。四时的变化,脉象随之上下,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因此,冬至后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后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相应,若脉与四时相失,则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因此,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解释: 脉象的变化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脉象与四时的关系,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和死生。


因此,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解释: 梦境反映了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通过梦境可以推断体内的病理变化。


因此,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解释: 诊脉时应保持虚静,根据四时的变化,脉象也会有所不同,掌握这些规律是诊脉的基本原则。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渴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解释: 不同脏腑的脉象变化反映了相应的病理变化,通过脉象可以判断具体的疾病。


黄帝问:诊得心脉而急,这是什么病?病形如何?

岐伯回答: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

黄帝问:何以言之?

岐伯回答: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

解释: 心脉急促,预示心疝病,少腹会有肿块。


黄帝问:诊得胃脉,病形如何?

岐伯回答: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解释: 胃脉实则表现为腹胀,虚则表现为泄泻。


黄帝问:病成而变,是什么意思?

岐伯回答: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解释: 疾病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病情的演变复杂多样。


黄帝问:诸痈肿筋挛骨痛,这些病是如何产生的?

岐伯回答: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回答: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解释: 痈肿、筋挛、骨痛等病多由寒气和八风的变化引起,治疗时应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


黄帝问: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回答: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解释: 通过脉象和面色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新久,脉小色不夺为新病,脉不夺色夺为久病。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解释: 通过尺脉的不同部位,可以候测身体不同部位的病变。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解释: 通过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阴阳的盛衰和具体的病理变化。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解释: 通过脉象的推按,可以判断体内不同部位的病变。


总结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详细阐述了诊脉的方法和原理,强调了脉象与四时变化、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关系。通过观察脉象、面色、眼神等,可以综合判断疾病的所在、轻重和预后。诊脉不仅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