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这段古文出自《道德经》第五章,以下是白话文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都当作草扎的狗一样对待;圣人也没有偏爱,把百姓都当作草扎的狗一样对待。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大风箱吗?它虽然空虚,但不会枯竭;越是鼓动,风就越多。话说得太多,反而会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中庸。
解释: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和圣人都是公平无私的,不会对任何事物或人特别偏爱或厌恶。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这里的“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完即弃,象征没有情感和偏见的对待。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 这里用“橐籥”(古代的风箱)来比喻天地之间的运行机制。风箱虽然是空的,但不会枯竭;越是鼓动,风就越多。这象征天地之间的道是无穷无尽的,越是运用,越是生生不息。
- 这里用“橐籥”(古代的风箱)来比喻天地之间的运行机制。风箱虽然是空的,但不会枯竭;越是鼓动,风就越多。这象征天地之间的道是无穷无尽的,越是运用,越是生生不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话说得太多,反而会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中庸。“守中”指的是保持内心的平衡和中庸,不偏不倚,不执着于任何极端。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话说得太多,反而会陷入困境,不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中庸。“守中”指的是保持内心的平衡和中庸,不偏不倚,不执着于任何极端。
总结: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天地和圣人的无私与公平,以及道的无穷无尽。它提醒人们不要过于执着于言语和外在的表现,而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中庸,顺应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