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释:《道德经》德经·第三十八章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如下:
翻译: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行,因此他们真正拥有德行;品德低下的人,总是刻意表现自己的德行,因此他们实际上没有真正的德行。高尚的品德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作为;低下的品德虽然看似不作为,但实际上是有所作为的。高尚的仁爱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表现;高尚的义气是有所作为的。高尚的礼仪是有所作为的,但如果没有人回应,就会强行推行。因此,失去道之后才有德,失去德之后才有仁,失去仁之后才有义,失去义之后才有礼。礼,是忠信的薄弱表现,是混乱的开始。所谓的先见之明,只是道的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应该立足于厚道,而不是浅薄;应该立足于实际,而不是虚华。所以要舍弃那些虚华的东西,选择真正厚实的。
解释: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德、仁、义、礼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表现和作用。老子认为,最高的德行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刻意表现,而低下的德行则是刻意为之,实际上并不具备真正的德行。他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失去了道、德、仁、义,最后只剩下礼,而礼是忠信薄弱的表现,是混乱的开始。老子批评那些所谓的先见之明,认为它们只是道的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厚道和实际,而不是虚华和浅薄。
总结来说,这一章强调了自然、无为的重要性,批评了刻意追求和虚华的行为,主张人们应该回归到真正的道德和实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