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释:#### 翻译:
上等的人听到“道”,会努力去实践;中等的人听到“道”,会半信半疑;下等的人听到“道”,会大笑。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光明的“道”看起来像是昏暗的;前进的“道”看起来像是后退的;平坦的“道”看起来像是崎岖的。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样深广;宽广的德行看起来像是不足;建立的德行看起来像是偷懒;质朴的真诚看起来像是变化。最纯净的白色看起来像是污浊;最大的方形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不需要刻意制作;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道”隐藏起来,没有名字。只有“道”,善于给予并且成就一切。

解释:

这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深奥和难以理解的特点,以及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不同反应。

  1. 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反应

    • 上士:指那些有智慧、有悟性的人,他们听到“道”后,会努力去理解和实践。
    • 中士:指那些普通的人,他们对“道”半信半疑,既不坚定也不完全否定。
    • 下士:指那些缺乏智慧的人,他们听到“道”后会嘲笑,认为“道”是荒谬的。
  2. “道”的特点

    • 明道若昧:真正的光明看起来像是昏暗的,说明“道”的深奥和难以理解。
    •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看起来像是后退的,说明“道”的实践可能需要经历曲折和困难。
    • 夷道若纇:平坦的“道”看起来像是崎岖的,说明“道”的表面可能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3. 德行的特点

    • 上德若谷:高尚的德行像山谷一样深广,说明德行的高尚和包容。
    • 广德若不足:宽广的德行看起来像是不足,说明德行的宽广和谦虚。
    • 建德若偷:建立的德行看起来像是偷懒,说明德行的建立需要自然而然的努力。
    • 质真若渝:质朴的真诚看起来像是变化,说明真诚的质朴和灵活。
  4. “道”的隐晦和成就

    • 大白若辱:最纯净的白色看起来像是污浊,说明“道”的纯净和深奥。
    •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形没有棱角,说明“道”的宽广和包容。
    • 大器免成:最大的器物不需要刻意制作,说明“道”的自然和成就。
    •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几乎没有声响,说明“道”的无声和深远。
    •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说明“道”的无形和无限。
    • 道隐无名:“道”隐藏起来,没有名字,说明“道”的深奥和难以捉摸。
    • 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道”,善于给予并且成就一切,说明“道”的博大和成就。

总结:

这一章通过对比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反应,以及“道”和德行的特点,强调了“道”的深奥、难以理解和博大。它提醒人们,真正的“道”往往与表面现象相反,需要深入理解和实践才能领悟其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