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以下是白话文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弯曲反而能够保全,委屈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够充盈,破旧反而能够更新,少取反而能够获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坚守“一”(即道)作为天下的准则。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明察;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有功;不自我骄傲,所以能够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古人所说的“曲则全”这句话,难道是空话吗?确实能够保全而归于道。

解释:

  1.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这些句子表达了老子对事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通过看似消极的行为或状态,反而能够达到积极的结果。例如,弯曲反而能够保全,低洼反而能够充盈,少取反而能够获得,贪多反而会迷惑。
  2.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 圣人坚守“一”,即道的原则,作为天下的准则。这里的“一”指的是道的统一性和根本性。
  3.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 这些句子强调了圣人谦逊、不争的品质。不自我表现,反而能够明察;不自以为是,反而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而能够有功;不自我骄傲,反而能够长久。
  4.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正因为圣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这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通过不争来达到无所不争的效果。
  5.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并不是空话,确实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保全而归于道。

总结:

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强调了谦逊、不争的重要性。通过看似消极的行为或状态,反而能够达到积极的结果。圣人坚守道的原则,不自我表现、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骄傲,因此能够明察、彰显、有功、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这一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