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注释: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在这里描述了不同层次的统治者及其对百姓的影响。以下是白话文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
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百姓亲近并称赞他;再次一等的,百姓畏惧他;最次的,百姓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最好的统治者总是悠然自得,很少发号施令。当事情成功时,百姓会说:“这是我们自己做到的。”
解释:
1. 太上,不知有之:最高明的统治者,善于无为而治,百姓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是因为他的治理方式顺应自然,不干预百姓的生活,百姓因此能够自主发展。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统治者,百姓会亲近他并称赞他。这是因为他在治理中表现出了一定的仁德和关怀,百姓因此对他有好感。
其次,畏之:再次一等的统治者,百姓会畏惧他。这是因为他的统治方式带有强制和压迫,百姓因此对他感到害怕。
其次,侮之:最次的统治者,百姓会轻蔑他。这是因为他的统治缺乏诚信和能力,百姓因此对他不信任甚至轻蔑。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如果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诚信是治理的基础,缺乏诚信的统治者难以赢得百姓的支持。
悠兮,其贵言:最好的统治者总是悠然自得,很少发号施令。这是因为他的治理方式顺应自然,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命令。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当事情成功时,百姓会说:“这是我们自己做到的。”这是因为统治者的治理方式让百姓感到自主和自然,成功的结果似乎是由百姓自己努力得来的,而不是统治者的干预。
总的来说,这一章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高明的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减少干预,让百姓自主发展,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