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注释:白话文翻译:

“道”通常是没有名字的,它就像未经雕琢的木头一样质朴。虽然它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天下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臣服。如果侯王能够坚守“道”,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地归顺于他。天地相互配合,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命令就能自然地均分。当开始制定名称时,名称一旦存在,人们就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打个比方,“道”在天下就像河流和山谷最终都会归于江海一样。

解释: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的特性和作用。首先,“道”是无形无名的,它像未经雕琢的木头一样质朴,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是宇宙的本源,任何事物都无法使它臣服。接着,老子指出,如果统治者能够坚守“道”,万物将会自然而然地归顺于他,天地也会和谐相处,降下甘露,人民不需要命令就能自然地均分。这里强调了“道”的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然后,老子提到“始制有名”,即当开始制定名称时,名称一旦存在,人们就应该知道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这里提醒人们不要过度追求名利,要懂得节制,以避免陷入危险。最后,老子用“道”在天下就像河流和山谷最终都会归于江海一样,来比喻“道”的普遍性和包容性,说明“道”无处不在,万物最终都会归于“道”。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强调了“道”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坚守“道”来实现无为而治和避免危险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