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道德经》第二十章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如下:

翻译:

恭敬与怠慢,相差有多大?善良与邪恶,相差有多远?人们所畏惧的,我也不得不畏惧。世事纷繁,无边无际啊!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宴,又像是在春天登高望远。而我却独自淡泊,像是还没有任何征兆,如同婴儿还未学会笑;疲惫不堪,像是无家可归。众人都有多余的,而我却像是被遗忘了。我真是愚人的心啊!混沌无知。世俗的人明明白白,我却昏昏沉沉;世俗的人精明透彻,我却懵懵懂懂。心境宁静如大海;思绪飘渺如无止境。众人都有所作为,而我却顽固不化,像是粗鄙无知。我与众不同,珍视那滋养万物的“道”。

解释:

这一章主要表达了老子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以及他对“道”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1.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恭敬与怠慢、善良与邪恶之间的差别究竟有多大?他认为这些差别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暗示了世俗价值观的相对性。

  2.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老子承认,人们所畏惧的事物,他也不能不畏惧,这表明他并非完全脱离世俗,而是对世俗有一定的理解和尊重。

  3.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老子感叹世事的纷繁复杂,无边无际。他观察到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宴或春天登高,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享受和追求。

  4.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老子形容自己淡泊宁静,像是还没有任何征兆的婴儿,疲惫不堪,像是无家可归。这表明他与世俗的追求截然不同,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5.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老子自嘲自己像是被遗忘了,拥有的是愚人的心,混沌无知。这表明他对世俗智慧和价值观的否定,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混沌无知的。

  6.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对比了世俗之人和自己的不同:世俗的人明明白白、精明透彻,而他却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世俗智慧的超越和对“道”的追求。

  7.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老子形容自己的心境宁静如大海,思绪飘渺如无止境。这表明他的内心世界广阔无边,与世俗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

  8.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指出,众人都有所作为,而他却顽固不化,像是粗鄙无知。他自认与众不同,珍视那滋养万物的“道”。这里的“食母”指的是“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值得珍视和追求。

总结:

这一章通过对比世俗之人和自己的不同,表达了老子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和对“道”的独特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混沌无知的,与世俗的明明白白、精明透彻形成鲜明对比。老子强调,真正的价值在于对“道”的理解和追求,而不是世俗的成就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