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释:《道德经》第十一章的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如下:

翻译:

三十根辐条共同连接到一个轮毂上,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才有了车轮的用途。揉捏陶土制作器皿,正是因为器皿中间是空的,才有了器皿的用途。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房屋中间是空的,才有了房屋的用途。所以,“有”提供了便利,而“无”则发挥了作用。

解释:

这一章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阐述了“有”与“无”的关系,强调了“无”的重要性。

  1. 车轮的例子:车轮由三十根辐条组成,辐条连接到一个中心轮毂上。轮毂中间是空的,正是因为这种“无”,车轮才能转动,发挥其作用。如果轮毂是实心的,车轮就无法使用。

  2. 器皿的例子:陶土被揉捏成器皿,器皿中间是空的,正是因为这种“无”,器皿才能用来盛装东西。如果器皿是实心的,它就无法发挥盛装的作用。

  3. 房屋的例子:房屋通过开凿门窗而建成,房屋中间是空的,正是因为这种“无”,房屋才能供人居住。如果房屋内部是实心的,它就无法供人使用。

通过这些例子,老子想表达的是,“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有”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无”则赋予了这些物质以实际的功能和用途。没有“无”,“有”就无法发挥作用;没有“有”,“无”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有”和“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无”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有”的同时,也要重视“无”的作用,理解“无”与“有”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