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而枝叶稍陵夷衰微也。
余读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异哉新闻!书曰“协和万国”,迁于夏商,或数千岁。盖周封八百,幽厉之後,见於春秋。尚书有唐虞之侯伯,历三代千有馀载,自全以蕃卫天子,岂非笃於仁义,奉上法哉?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馀人。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後数世,民咸归乡里,户益息,萧、曹、绛、灌之属或至四万,小侯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溢,忘其先,淫嬖。至太初百年之间,见侯五,馀皆坐法陨命亡国,秏矣。罔亦少密焉,然皆身无兢兢於当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观所以得尊宠及所以废辱,亦当世得失之林也,何必旧闻?於是谨其终始,表其文,颇有所不尽本末;著其明,疑者阙之。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览焉。
(表略)
圣贤影响,风云潜契。高祖应箓,功臣命世。起沛入秦,凭谋仗计。纪勋书爵,河盟山誓。萧曹轻重,绛灌权势。咸就封国,或萌罪戾。仁贤者祀,昏虐者替。永监前修,良惭固蒂。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古代功臣的功绩等级、封爵的意义以及汉初功臣的兴衰。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和解释:
翻译:
太史公说:古代臣子的功绩分为五个等级:以德行建立宗庙、安定国家称为“勋”;以言论贡献称为“劳”;以武力建功称为“功”;明确等级称为“伐”;积累资历称为“阅”。封爵时的誓言说:“即使黄河变得像带子一样窄,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小,国家也将永远安宁,福泽延及子孙。”最初封爵时,本意是巩固根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枝叶逐渐衰落。
我阅读了高祖封侯功臣的记录,考察他们最初受封的原因以及后来失去爵位的原因,发现了一些新奇的见解。古书《尚书》说“协和万国”,夏商时期也有诸侯国,有些延续了数千年。周朝封了八百诸侯,到幽王、厉王之后,这些诸侯在春秋时期仍然存在。《尚书》中记载了唐虞时期的侯伯,历经三代,延续了一千多年,他们能够保全自己并护卫天子,难道不是因为他们坚守仁义、遵守法度吗?
汉朝建立时,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人。当时天下刚刚平定,大城名都的人口流失严重,户口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地不过一万户,小侯只有五六百户。后来经过几代,百姓逐渐回归乡里,户口增加,萧何、曹参、绛侯、灌婴等人的封地甚至达到四万户,小侯的封地也翻倍,财富也随之增加。然而,他们的子孙逐渐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功绩,沉溺于享乐。到太初年间(汉武帝时期),百年之间,只剩下五个侯爵,其余的都因犯法而失去爵位或亡国,几乎全部消失了。法律虽然严苛,但他们也没有严格遵守当时的禁令。
生活在今天,记住古代的道理,是为了自我反省,但未必完全适用。帝王各有不同的礼制和任务,关键在于以成功为准则,怎么能一概而论呢?观察那些得到尊宠和遭受废辱的人,也是当世得失的缩影,何必只依赖旧闻?因此,我谨慎地记录他们的始末,列出表格,有些细节未能完全理清;明确的地方写下来,有疑问的地方则空缺。后世如果有君子想要进一步推究,可以参考。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分为几个部分:
功臣的功绩等级:古代臣子的功绩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勋”、“劳”、“功”、“伐”、“阅”。这些等级反映了臣子在不同方面的贡献,如德行、言论、武力、等级和资历。
封爵的意义:封爵时的誓言表达了封爵的初衷,即巩固国家的根本,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福泽延及子孙。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爵的后代逐渐衰落,失去了最初的荣耀。
汉初功臣的兴衰:汉朝建立时,功臣们受封,但由于天下初定,人口流失严重,封地的规模较小。后来,随着人口的恢复和经济的增长,封地的规模扩大,但功臣的后代却逐渐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功绩,最终因犯法而失去爵位或亡国。
历史教训与自我反省:作者通过对汉初功臣兴衰的观察,提出了一种历史教训,即生活在今天的人应该记住古代的道理,进行自我反省,但不必完全照搬。帝王各有不同的礼制和任务,关键在于以成功为准则。
记录与传承:作者谨慎地记录了功臣的始末,列出表格,明确的地方写下来,有疑问的地方则空缺,以便后世君子进一步推究。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汉初功臣兴衰的分析,反思了封爵制度的意义和历史教训,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记录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