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襃有德也;太公於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以辅卫王室。管、蔡、康叔、曹、郑,或过或损。厉、幽之後,王室缺,侯伯彊国兴焉,天子微,弗能正。非德不纯,形势弱也。
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虽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馀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穀、泗,薄会稽,为梁、楚、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何者?天下初定,骨肉同姓少,故广彊庶孽,以镇抚四海,用承卫天子也。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吴楚时,前後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於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馀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戹塞地利,彊本幹,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臣迁谨记高祖以来至太初诸侯,谱其下益损之时,令时世得览。形势虽彊,要之以仁义为本。
(表略)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从殷商到汉朝初期诸侯分封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
首先,殷商以前的制度已经久远,难以考证。周朝实行五等爵位制:公、侯、伯、子、男。周朝分封诸侯时,伯禽和康叔分别被封在鲁国和卫国,各拥有四百里土地,体现了周朝亲近宗族、褒奖有德之人的原则;太公被封在齐国,拥有相当于五个侯国的土地,以表彰他的功勋。周武王、成王、康王时期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其中同姓诸侯有五十五个,他们的封地最大不过百里,最小只有三十里,目的是为了辅助和保卫周王室。后来,管、蔡、康叔、曹、郑等诸侯的封地或增加或减少。到了周厉王、周幽王之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逐渐强大,天子无力控制。这并不是因为天子的德行不纯,而是因为形势衰弱了。
汉朝建立后,刘邦将爵位分为两等:王和侯。到了刘邦晚年,他规定非刘姓者不得封王,无功者不得封侯,否则天下共诛之。刘邦封了九个同姓诸侯王,只有长沙王是异姓。此外,还有一百多位功臣被封为侯。汉朝的诸侯王国分布在从雁门、太原以东到辽阳的燕代地区,常山以南、太行山以东到黄河、济水、阿、甄以东靠近大海的齐赵地区,以及从陈国以西、南到九疑山、东到长江、淮河、穀水、泗水、靠近会稽的梁、楚、淮南、长沙地区。这些诸侯国都靠近边疆,与胡人、越人接壤。而内地的北边到太行山以东都是诸侯的封地,大的诸侯国拥有五六个郡,几十座城池,设置百官和宫观,甚至僭越天子的礼仪。汉朝直接控制的地区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以及从江陵以西到蜀地、从云中到陇西的十五个郡,公主和列侯的食邑也大多在这些地区。这是因为汉朝初建,同姓宗亲较少,所以刘邦广泛分封诸侯,以镇抚天下,辅助和保卫天子。
汉朝建立百年后,诸侯与皇帝的关系逐渐疏远,一些诸侯变得骄奢淫逸,听信奸臣的计谋,甚至谋反作乱,大的诸侯叛乱,小的诸侯也违法乱纪,最终导致诸侯国灭亡。皇帝借鉴上古的经验,采取怀柔政策,允许诸侯将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于是齐国被分为七个诸侯国,赵国被分为六个,梁国被分为五个,淮南国被分为三个。此外,皇帝的庶子也被封为王,王子的庶子被封为侯,总共分封了一百多个诸侯。吴楚之乱后,一些诸侯因为过错被削去封地,燕、代失去了北边的郡,吴、淮南、长沙失去了南边的郡,齐、赵、梁、楚的支郡、名山、湖泊、海洋都归汉朝所有。诸侯的势力逐渐削弱,大的诸侯国不过拥有十几座城池,小的诸侯国只有几十里土地,足以向朝廷进贡和供养祭祀,成为京师的藩辅。汉朝直接控制的郡增加到八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