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二·秦攻赵长平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白话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国和楚国出兵援救。秦国商议道:“齐、楚两国来救赵国,如果他们关系紧密,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不齐心,我们就继续进攻。”
赵国粮食短缺,向齐国请求援助,但齐国拒绝了。苏秦对齐王说:“不如答应赵国的请求,借此击退秦军。如果不答应,秦军就不会撤退,这样正好中了秦国的计谋,而齐、燕两国的策略就失误了。况且赵国对于燕国和齐国来说,就像屏障一样,好比牙齿和嘴唇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受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祸就会轮到齐国和楚国。再说,救援赵国这件事,应当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灭烧焦的锅一样紧迫。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击退秦军,能彰显威名。用大义拯救危亡的赵国,以威势逼退强大的秦军,不努力去做这些,反而吝惜粮食,那就是为国家谋划的人失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