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三·客卿为韩谓秦王
客卿为韩谓秦王曰:“韩珉之议,知其君不知异君,知其国不知异国。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秦之强,首之者,珉为疾矣。进齐、宋之兵至首坦,远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为成而过南阳之道,欲以四国西首也。所以不者,皆曰以燕亡于齐,魏亡于秦,陈、蔡亡于楚,此皆绝地形,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为诸侯轻国也。今王位正,张仪之贵,不得议公孙郝,是从臣不事大臣也;公孙郝之贵,不得议甘戊,则大臣不得事近臣矣。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则群臣之贤不肖,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一也。公孙郝尝疾齐、韩而不加贵,则为大臣不敢为诸侯轻国矣。齐、韩尝因公孙郝而不受,则诸侯不敢因群臣以为能矣。外内不相为,则诸侯之情伪可得而知也。王之明二也。公孙郝、樗里疾请无攻韩,陈四辟去,王犹攻之也。甘茂约楚、赵而反敬魏,是其讲我,茂且攻宜阳,王犹校之也。群臣之知,无几于王之明者,臣故愿公仲之国以于於王,而无自左右也。”

白话文

客卿替韩国对秦王说:“韩珉的主张,只了解自己的君主而不了解其他国君,只了解自己的国家而不了解他国的情况。那个公仲侈,秦国的威势能够折服他。以秦国的强大,若首先针对韩国,韩珉必定深感忧惧。当初他联合齐、宋军队推进到首坦,逼近大梁外城,之所以没有继续攻打魏国,是因为达成和议后想借道南阳,企图联合四国兵力西攻秦国。后来放弃这一计划,是因为各国都说:燕国因齐而衰败,魏国被秦削弱,陈、蔡被楚吞并,这些都是因地形隔绝、群臣结党蒙蔽君主、大臣借助外力损害国家导致的。如今大王执政得当——张仪虽位高却无权干涉公孙郝之事,说明属臣不敢越权干预大臣;公孙郝显贵却不能干预甘茂,可见大臣不能操控近臣。权贵间互不干涉,各司其职,如同车辐汇聚共同效忠君主,这样群臣贤能与否便一目了然。这是大王的第一项英明。公孙郝曾敌视齐韩却未获重用,表明大臣不敢借外国势力损害本国利益;齐韩曾想通过公孙郝斡旋却遭拒绝,证明诸侯无法利用秦国大臣谋利。内外势力无法勾结,诸侯的真伪意图就能洞悉。这是大王的第二项英明。公孙郝和樗里疾请求不要攻韩,陈轸建议撤军,大王仍坚持进攻;甘茂联合楚赵却对魏国示好,表面要与秦修好,实际准备攻打宜阳时,大王仍能明察其谋。群臣的见识远不及大王英明,因此我希望公仲侈能全心全意侍奉大王,不必再通过左右近臣迂回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