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注释:《论语·子罕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孔子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以及对人生、礼制的看法。以下是这段话的通俗解释:

  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益、命运和仁德。他认为这些话题过于深奥,不易理解。

  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这个地方的人称赞孔子博学,但觉得他没有专长。孔子听说后,对弟子们说:“我该专攻什么呢?是驾车还是射箭?我选择驾车吧。”孔子用驾车比喻自己,表示自己更注重引导他人。

  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布做帽子是古礼,现在用丝绸更节俭,我随大流。拜见君主时,古礼是在堂下拜,现在在堂上拜,显得傲慢,我宁愿在堂下拜。”孔子表示在礼仪上,他更注重内在的恭敬。

  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在匡地被围困时说:“文王去世后,文化不是在我这里吗?如果天要毁灭这文化,后人就无法继承;如果天不毁灭这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自信。

  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么多才多艺?”子贡回答:“这是天意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年轻时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琐事。君子需要这么多才艺吗?其实不需要。”

  7.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孔子的弟子牢说:“孔子说过:‘我没有被重用,所以学会了很多技艺。’”

  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有个农夫问我问题,我一无所知。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思考,然后尽力回答。”

  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感叹:“凤凰不飞来,黄河不出图,我这一生恐怕就这样了吧!”孔子用凤凰和河图象征盛世,表达了对时局的失望。

  10.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见到穿丧服的人、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他们年轻,也会站起来表示尊敬,经过时也会加快脚步。孔子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

  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渊感叹:“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深,越钻研越觉得坚固。看似在前面,忽然又到了后面。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用文化丰富我们,用礼仪约束我们,让我们欲罢不能。我竭尽全力,似乎有所成就,但想继续跟随,却找不到路径。”颜渊表达了对孔子教学的敬佩。

  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病重,子路让弟子们以臣子的身份侍奉。孔子病情好转后说:“子路这样做太久了!我没有臣子却装作有臣子,我这是在欺骗谁呢?欺骗天吗?我宁愿死在你们这些弟子手中,也不愿死在臣子手中。即使我得不到隆重的葬礼,难道我会死在路边吗?”孔子反对虚假的礼仪。

  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问:“这里有块美玉,是把它藏在盒子里,还是找个好买家卖掉?”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呢。”孔子用美玉比喻自己,表示愿意为识才的人效力。

  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说:“那里很落后,怎么办?”孔子说:“君子住在那里,有什么落后的呢?”孔子表示君子的品德可以改变环境。

  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后,整理了音乐,《雅》《颂》都得到了应有的位置。”孔子强调音乐的重要性。

  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在外侍奉公卿,在家侍奉父兄,办理丧事不敢不尽力,不被酒困扰,这些我做到了多少呢?”孔子谦虚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孔子感叹时间的流逝。

  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见过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道德的人。”孔子感叹人们更注重外在的美,而忽视内在的品德。

  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比如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的;比如平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前进,也是我自己在前进。”孔子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听我讲课后从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孔子称赞颜回的学习态度。

  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谈到颜渊时说:“可惜啊!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没看到他停下来。”孔子对颜渊的早逝表示惋惜。

  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有的苗长出来了却不开花,有的开了花却不结果。”孔子用植物比喻人,感叹有些人虽有潜力却未能成功。

  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他们将来不如我们呢?但如果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就不值得敬畏了。”孔子强调年轻时要有作为。

  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严肃的批评,能不听从吗?改正才是最重要的。温和的劝告,能不高兴吗?仔细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高兴而不思考,只是听从而不改正,那我就没办法了。”孔子强调听劝后要真正改正。

  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孔子强调忠诚和改过的重要性。

  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走,但一个人的志向不能被夺走。”孔子强调志向的坚定。

  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衣服,和穿着华丽衣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子路吧!‘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会不好呢?’”子路终身背诵这句话,孔子说:“这只是基本的道理,怎么算得上好呢?”孔子称赞子路的品德。

  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孔子用松柏比喻坚强的人。

  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孔子强调智慧、仁德和勇气的重要性。

  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追求道;可以一起追求道的人,未必能一起坚守道;可以一起坚守道的人,未必能一起权衡变通。”孔子强调学习、追求道和坚守道的不同层次。

  31.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尔。”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有人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唐棣花,翩翩翻转。难道不想你吗?只是家太远了。”孔子说:“不是不想,如果真的想,怎么会觉得远呢?”孔子强调真心的力量。

这段文字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品德、教学方式以及对人生、礼制的看法,体现了他的谦虚、坚持、智慧和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