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论语·学而篇》是儒家经典《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道德、处世等方面的思想。下面我用通俗的中文逐句解释这段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
-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就是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更是没有。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就会产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情况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更是没有。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确立了,道义就会产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好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讨好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务,讲信用,节约开支,爱护百姓,按照农时役使百姓。”
-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处理政务,讲信用,节约开支,爱护百姓,按照农时役使百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子夏说:“尊重贤德的人,而不看重外表;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过什么,我也认为他已经学得很好了。”
- 子夏说:“尊重贤德的人,而不看重外表;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过什么,我也认为他已经学得很好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东西也不会牢固。要以忠诚和信义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东西也不会牢固。要以忠诚和信义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曾子说:“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祖先,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
- 曾子说:“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祖先,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一个国家,总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打听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得来的。老师的这种求取方式,大概和别人不一样吧?”
- 子禽问子贡:“老师到一个国家,总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打听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得来的。老师的这种求取方式,大概和别人不一样吧?”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做法,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做法,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以和谐为美。但无论大事小事,如果一味追求和谐,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先王的治国之道,就是以和谐为美。但无论大事小事,如果一味追求和谐,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这样说的话才能兑现。恭敬要符合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依靠的人不失其亲,也可以作为效法的榜样。”
-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道义,这样说的话才能兑现。恭敬要符合礼节,这样才能远离耻辱。依靠的人不失其亲,也可以作为效法的榜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吃饱,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子贡问:“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穷却乐于道义,富有却爱好礼节。”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切、磋、琢、磨一样’,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
- 子贡问:“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穷却乐于道义,富有却爱好礼节。”子贡说:“《诗经》上说:‘像切、磋、琢、磨一样’,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些内容主要强调了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