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解释

善于作战的人,首先要确保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敌人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时机。不被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而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不被敌人战胜,但不能保证敌人一定会被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不被战胜的关键在于防守,而战胜敌人的关键在于进攻。防守是因为实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实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能够像藏在地下一样隐蔽自己;善于进攻的人,能够像从天而降一样迅猛出击。这样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

如果一个人预见的胜利和普通人一样,那他并不是最优秀的;如果一个人取得胜利后,天下人都称赞他,那他也不是最优秀的。就像举起一根羽毛不算有力气,看见太阳和月亮不算视力好,听到雷声不算听力好一样。古代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是那些能够在容易取胜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取得胜利时,既不需要智谋的名声,也不需要勇武的功劳。他们的胜利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所采取的行动注定会胜利,战胜的敌人实际上已经是注定失败的。所以,善于作战的人总是站在不败之地,同时不会错过敌人失败的机会。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在确保胜利之后才投入战斗,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先投入战斗,然后才试图取得胜利。善于用兵的人,注重修明政治,确保法制的执行,因此能够掌握胜负的关键。

用兵的原则有五个:一是度量,二是衡量,三是计算,四是对比,五是胜利。地形决定度量,度量决定衡量,衡量决定计算,计算决定对比,对比决定胜利。因此,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重量的镒来称轻量的铢,而失败的军队就像用轻量的铢来称重量的镒。胜利者的战斗,就像从千仞高的溪谷中决开积水一样,形成不可阻挡的态势。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在战争中如何确保自身不败,并在适当的时机取得胜利。首先,强调了防守的重要性,认为不被敌人战胜的关键在于自身的防守能力。同时,进攻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但进攻的前提是自身实力足够。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在防守和进攻之间找到平衡,既能保全自己,又能取得胜利。

其次,强调了预见胜利的重要性。真正的善战者并不是通过智谋或勇武来取得胜利,而是通过把握敌人失败的机会,在敌人最脆弱的时候发动进攻。因此,胜利的军队总是在确保胜利之后才投入战斗,而失败的军队则是先投入战斗,然后才试图取得胜利。

最后,用兵的原则包括度量、衡量、计算、对比和胜利。通过这些原则,军队能够根据地形、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制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战斗策略,从而形成不可阻挡的胜利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