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反应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通过观察、反思和对比来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决策。
首先,文中提到古代的大智者与无形的道理共生,通过反思过去来验证未来,通过了解古代来理解现在,通过观察他人来认识自己。这种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在的情况不符,就需要回溯古代来寻找答案。圣人认为,通过反思和对比来获得真相是不可忽视的。
接着,文中提到,当别人说话时,他们是在行动;而自己保持沉默,则是静止的。通过倾听对方的言辞,如果发现有不一致的地方,就需要反过来思考,这样真相就会显现。言辞有象征,事情有对比。通过观察这些象征和对比,可以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用无形的方式去捕捉有声的言辞,就像用网捕兽一样,广泛地布置网,等待对方自己说出真相。这就是“钓人之网”的方法。
文中还提到,善于反思和倾听的人,能够通过变化来洞察事物的真相。如果处理不当,就无法清楚地理解情况;理解不清,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改变象征和对比,必然会有相反的言辞出现,这时需要再次倾听。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反而要沉默;想要扩张,反而要收敛;想要抬高,反而要降低;想要获取,反而要给予。通过象征和对比来引导对方的言辞,最终可以揭示真相。
最后,文中强调,了解事物要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他人。与对方的关系就像比目鱼一样紧密,倾听对方的言辞就像声音与回响的关系,观察对方的行为就像光与影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洞察对方的情感和意图。如果自己没有先做好准备,就无法正确地引导他人,事情也会变得不顺利。如果自己先做好准备,就能像天神一样,无形无迹地引导他人。
总结来说,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反思、对比和观察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并通过这些方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和决策。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先了解自己,再了解他人,最终达到无形无迹地引导他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