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林上
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
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公不如为仆。公所长者使也。公虽为仆,王犹使之于公也。公佩仆玺而为行事,是兼官也。”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不听,魏焉能与小立之?”
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宣王谓樛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杀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
绍绩味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田驷欺邹君,邹君将使人杀之。田驷恐,告惠子。惠子见邹君曰:”今有人见君,则夹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两目夹,君奚为不杀?”君曰:”不能勿夹。”惠子曰:”田驷东欺齐侯,南欺荆王,驷之于欺人,瞽也,君奚怨焉?”邹君乃不杀。
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严遂不善周君,患之。冯沮曰:”而韩傀贵于君。不如行贼于韩傀,则君必以为严氏也。”
张谴相韩,病将死。公乘无正怀三十金而问其疾。居一日,君问张谴曰:”若子死,将谁使代子?”答曰:”无正重法而畏上。虽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张谴死,因相公乘无正。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候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候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古巴以有罪益信。
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铏,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
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
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从,子必危矣。”
鲁季孙新弑其君,吴起仕焉。或谓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离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念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鲁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曰:”及见,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为赵来间中山。”君因索而罪之。
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白公好士而乱荆。其好士则同,其所以为则异。公孙友自刖而尊百里,竖刁自宫而谄桓公。其自刑则同,其所以自刑之为则异。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解释

《韩非子·说林上》是韩非子所著的一部法家经典,其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历史典故,用以阐述法家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以下是《说林上》的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1. 汤让天下于务光

原文: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务光因自投于河。

翻译:商汤讨伐夏桀后,担心天下人说他贪图权力,于是将天下让给务光。但他又担心务光真的接受,便派人告诉务光:“汤杀了君主,想把恶名传给你,所以才把天下让给你。”务光听后,投河自尽。

解释:商汤通过让位来避免自己背负篡位的恶名,但他又担心务光真的接受,于是用计让务光自尽。这个故事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权谋的复杂性。

2. 甘茂择官

原文:秦武王令甘茂择所欲为于仆与行事,孟卯曰:”公不如为仆。公所长者使也。公虽为仆,王犹使之于公也。公佩仆玺而为行事,是兼官也。”

翻译:秦武王让甘茂选择担任仆人或行事官。孟卯建议甘茂选择仆人,因为甘茂擅长出使,即使担任仆人,王仍然会让他出使。这样,甘茂既能担任仆人,又能行使出使的职责,相当于兼任两个官职。

解释:孟卯的建议反映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巧妙的安排来最大化个人利益和影响力。

3. 子圉见孔子

原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吾今见之于君。”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太宰因弗复见也。

翻译:子圉在商太宰那里见到了孔子。孔子离开后,子圉进来询问客人。太宰说:“我已经见过孔子,现在看你就像看跳蚤一样渺小。我准备把孔子推荐给君主。”子圉担心孔子在君主面前得宠,便对太宰说:“君主见过孔子后,也会把你看得像跳蚤一样渺小。”太宰因此不再见孔子。

解释:子圉通过挑拨离间,成功阻止了孔子在君主面前得宠,反映了官场中的勾心斗角。

4. 魏惠王与彭喜

原文:魏惠王为臼里之盟,将复立于天子。彭喜谓郑君曰:”君勿听。大国恶有天子,小国利之。若君与大不听,魏焉能与小立之?”

翻译:魏惠王在臼里举行盟会,准备重新确立天子的地位。彭喜对郑君说:“你不要听信。大国不希望有天子,小国则希望有天子。如果你和其他大国不听从,魏国怎么能和小国一起确立天子呢?”

解释:彭喜的话揭示了国际政治中的利益冲突和权力平衡,大国和小国在天子问题上的立场不同。

5. 齐桓公救邢

原文:晋人伐邢,齐桓公将救之。鲍叔曰:”太蚤。邢不亡,晋不敝;晋不敝,齐不重。且夫持危之功,不如存亡之德大。君不如晚救之以敝晋,齐实利;待邢亡而复存之,其名实美。”桓公乃弗救。

翻译:晋国攻打邢国,齐桓公准备救援。鲍叔说:“太早了。如果邢国不灭亡,晋国就不会疲惫;晋国不疲惫,齐国就不会强大。而且,挽救危难不如保存亡国的功德大。您不如晚点救援,让晋国疲惫,这样对齐国有利;等邢国灭亡后再去恢复它,名声会更好。”齐桓公于是没有救援。

解释:鲍叔的建议反映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策略性拖延来最大化利益和声望。

6. 子胥与边候

原文:子胥出走,边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释之。

翻译:伍子胥逃亡时,被边境的守卫抓住。伍子胥说:“上面抓我,是因为我有美珠。现在我已经丢了。我会说是你拿了并吞了它。”守卫因此释放了他。

解释:伍子胥通过威胁守卫,成功逃脱,反映了在危难时刻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

7. 庆封走越

原文: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其可以安乎?”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后,想逃到越国。他的族人说:“晋国更近,为什么不去晋国?”庆封说:“越国更远,有利于避难。”族人说:“如果你改变心态,住在晋国也可以;如果不改变心态,即使逃到越国,能安全吗?”

解释:族人的话揭示了逃避问题不如改变心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8. 智伯索地

原文: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无故请地,故弗予。”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彼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智伯必骄而轻敌,邻邦必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则智伯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骄智伯。且君何释以天下图智氏,而独以吾国为智氏质乎?”君曰:”善。”乃与之万户之邑。智伯大悦,因索地于赵,弗与,因围晋阳。韩、魏反之外,赵氏应之内,智氏以亡。

翻译: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宣子说:“他无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给。”任章说:“他无故索要土地,邻国必定恐惧。他贪得无厌,天下必定害怕。你给他土地,智伯必定骄傲轻敌,邻国必定恐惧而联合。用联合的军队对付轻敌的国家,智伯的命不会长。《周书》说:‘想要打败他,必须先辅助他;想要夺取他,必须先给予他。’你不如给他土地,让他骄傲。而且,你为什么要放弃利用天下对付智氏的机会,而单独让我国成为智氏的牺牲品呢?”宣子说:“好。”于是给了智伯一个万户的城邑。智伯非常高兴,又向赵国索要土地,赵国不给,智伯便围攻晋阳。韩、魏在外反叛,赵氏在内响应,智氏因此灭亡。

解释:任章的策略是通过给予智伯土地,让他骄傲轻敌,最终导致智氏灭亡。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斗争中如何通过策略性让步来达到长远目标。

9. 秦康公筑台

原文: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翻译:秦康公筑台三年。楚国人起兵,准备攻打齐国。任妄说:“饥荒会招来兵灾,疾病会招来兵灾,劳役会招来兵灾,混乱会招来兵灾。您筑台三年,现在楚国人起兵攻打齐国,我担心他们攻打齐国是幌子,实际上是要袭击秦国,不如防备他们。”于是秦国在东边驻军,楚国人停止了行动。

解释:任妄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来预见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防备措施。

10. 臧孙子求救

原文: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荆。荆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荆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荆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荆救不至。

翻译: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向南方的楚国求救。楚国非常高兴,答应救援,态度非常热情。臧孙子却忧心忡忡地返回。他的车夫问:“你求救成功,现在却忧心忡忡,为什么?”臧孙子说:“宋国小而齐国大。救小宋国而得罪大齐国,这是我忧心的原因;而楚王高兴,必定是为了坚定我的决心。我坚定而齐国疲惫,这对楚国有利。”臧孙子于是回国。齐国攻占了宋国的五座城池,楚国的救援却没有到来。

解释:臧孙子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对方的动机来判断其真实意图,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11. 魏文侯借道

原文: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翻译:魏文侯向赵国借道攻打中山国,赵肃侯准备不答应。赵刻说:“您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如果不能成功,魏国必定疲惫。疲惫则魏国变弱,魏国变弱则赵国变强。魏国攻下中山国,必定不能越过赵国而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得地的是赵国。您一定要答应。答应后表现出非常高兴,魏国就会知道您有利可图,必定会停止行动。您不如借道给他们,表现出不得已的样子。”

解释:赵刻的策略是通过借道给魏国,让魏国疲惫,从而增强赵国的地位。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策略性让步来达到长远目标。

12. 鸱夷子皮与田成子

原文:鸱夷子皮事田成子,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鸱夷子皮负传而从。至望邑,子皮曰:”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曰:”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者。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今子美而我恶,以子为我上客,千乘之君也;以子为我使者,万乘之卿也。子不如为我舍人。”田成子因负传而随之。至逆旅,逆旅之君待之甚敬,因献酒肉。

翻译:鸱夷子皮侍奉田成子,田成子离开齐国,逃到燕国,鸱夷子皮背着行李跟随。到了望邑,子皮说:“你没听说过干涸的沼泽里的蛇吗?沼泽干涸,蛇要迁徙。小蛇对大蛇说:‘你走我跟在后面,人们会认为我们是普通的蛇,必定会杀你。不如你衔着我走,人们会认为我们是神蛇。’于是大蛇衔着小蛇越过道路。人们都避开,说:‘这是神蛇。’现在你美而我丑,你作为我的上宾,是千乘之君;你作为我的使者,是万乘之卿。你不如做我的舍人。”田成子于是背着行李跟随他。到了旅馆,旅馆的主人非常尊敬他们,献上酒肉。

解释:鸱夷子皮通过改变身份,成功获得了尊重和优待。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改变身份和策略来获得利益。

13. 温人之周

原文:温人之周,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翻译:温地的人来到周地,周地不接纳客人。问他:“你是客人吗?”他回答:“我是主人。”问他的邻居,邻居不知道,官吏便囚禁了他。君主派人问他:“你不是周地人,却自称不是客人,为什么?”他回答:“我小时候背诵《诗经》,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现在您是天子,我就是天子的臣子。哪有作为臣子又是客人的道理?所以我说:我是主人。”君主于是释放了他。

解释:温地的人通过引用《诗经》来证明自己是天子的臣子,成功获得了自由。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引用经典来为自己辩护。

14. 韩宣王用公仲、公叔

原文:韩宣王谓樛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两用田成、阚止而简公杀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树其党,寡力者借外权。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

翻译:韩宣王对樛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可以吗?”樛留回答:“不可以。晋国重用六卿,结果国家分裂;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阚止,结果被简公杀害;魏国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结果西河之外的土地丢失。现在您同时重用他们,势力大的人会结党,势力小的人会借助外国的力量。群臣在国内结党以骄纵君主,在国外结交以削弱国家,那么您的国家就危险了。”

解释:樛留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平衡权力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15. 绍绩味醉寐亡裘

原文:绍绩味醉寐而亡其裘。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翻译:绍绩味醉酒后睡觉,丢失了皮衣。宋君问:“醉酒足以丢失皮衣吗?”他回答:“夏桀因为醉酒而失去天下,《康诰》说:‘不要常喝酒。’常喝酒,天子会失去天下,普通人会失去性命。”

解释:绍绩味通过引用《康诰》来警示醉酒的危险,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引用经典来劝诫君主。

16. 管仲、隰朋伐孤竹

原文: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翻译: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路了。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放开老马,跟随它,终于找到了路。在山中行走时没有水,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阳面,夏天住在山的阴面。蚂蚁的巢穴一寸深的地方就有水。”于是挖地,找到了水。以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遇到不知道的事情,不难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不知道用自己愚昧的心去学习圣人的智慧,不是错了吗?

解释:管仲和隰朋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成功解决了问题。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和学习来解决问题。

17. 不死之药

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翻译:有人向楚王献上不死之药,谒者拿着药进来。中射之士问:“可以吃吗?”谒者说:“可以。”中射之士便夺过药吃了。楚王大怒,派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派人劝楚王:“我问谒者,他说‘可以吃’,所以我吃了,我无罪,罪在谒者。而且客人献上不死之药,我吃了而您杀我,这是死药,是客人欺骗您。杀无罪的臣子,而证明别人欺骗您,不如释放我。”楚王于是不杀他。

解释:中射之士通过逻辑推理,成功为自己辩护。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逻辑和策略来为自己辩护。

18. 田驷欺邹君

原文:田驷欺邹君,邹君将使人杀之。田驷恐,告惠子。惠子见邹君曰:”今有人见君,则夹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两目夹,君奚为不杀?”君曰:”不能勿夹。”惠子曰:”田驷东欺齐侯,南欺荆王,驷之于欺人,瞽也,君奚怨焉?”邹君乃不杀。

翻译:田驷欺骗邹君,邹君准备派人杀他。田驷害怕,告诉惠子。惠子见邹君说:“现在有人见您,就夹住他的一只眼睛,怎么办?”邹君说:“我一定会杀他。”惠子说:“瞎子两只眼睛都夹住,您为什么不杀他?”邹君说:“因为他不能避免夹住眼睛。”惠子说:“田驷向东欺骗齐侯,向南欺骗楚王,田驷在欺骗人方面就像瞎子一样,您为什么怨恨他?”邹君于是不杀田驷。

解释:惠子通过比喻,成功为田驷辩护。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比喻和策略来为自己或他人辩护。

19. 鲁穆公使众公子

原文: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犁鉏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翻译:鲁穆公派众公子到晋国或楚国做官。犁鉏说:“向越国借人来救溺水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泳,孩子必定不能得救。失火时从海里取水,海水虽然多,火必定不能扑灭,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更近,鲁国的患难能得救吗?”

解释:犁鉏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地理和实力对比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20. 严遂与冯沮

原文:严遂不善周君,患之。冯沮曰:”而韩傀贵于君。不如行贼于韩傀,则君必以为严氏也。”

翻译:严遂与周君关系不好,担心他。冯沮说:“韩傀在君主面前得宠。不如派人刺杀韩傀,君主必定认为是严氏干的。”

解释:冯沮的策略是通过嫁祸于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阴谋和策略来打击对手。

21. 张谴相韩

原文:张谴相韩,病将死。公乘无正怀三十金而问其疾。居一日,君问张谴曰:”若子死,将谁使代子?”答曰:”无正重法而畏上。虽然,不如公子食我之得民也。”张谴死,因相公乘无正。

翻译:张谴担任韩国的相国,病重将死。公乘无正带着三十金来探望他。过了一天,君主问张谴:“如果你死了,谁可以代替你?”张谴回答:“无正重视法律,敬畏君主。虽然如此,不如公子食我得民心。”张谴死后,君主任命公乘无正为相国。

解释:张谴通过推荐公乘无正,成功维护了国家的稳定。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推荐合适的人选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22. 乐羊食子

原文: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候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候赏其功而疑其心。孟孙猎得鹿,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孟孙适,至而求鹿。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传。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传,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鹿,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古巴以有罪益信。

翻译:乐羊作为魏国将领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的君主烹杀了他的儿子,送来了肉汤。乐羊坐在帐篷下喝汤,喝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了自己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他连自己的儿子都吃,还有谁不吃?”乐羊攻下中山国后,魏文侯赏赐他的功劳,但怀疑他的忠心。孟孙打猎得到一只鹿,让秦西巴带回去,鹿的母亲跟着啼哭。秦西巴不忍心,把鹿还给了母鹿。孟孙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我不忍心,把鹿还给了母鹿。”孟孙大怒,赶走了他。三个月后,孟孙又召他回来,让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车夫问:“之前您要治他的罪,现在却召他做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说:“他不忍心对待鹿,又怎么会忍心对待我的儿子呢?”所以说:“巧诈不如拙诚。”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受信任。

解释:乐羊和秦西巴的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忠诚和仁慈比巧诈更能赢得信任。

23. 曾从子相剑

原文:曾从子,善相剑者也。卫君怨吴王。曾从子曰:”吴王好剑,臣相剑者也。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为利也。吴强而富,卫弱而贫。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乃逐之。

翻译:曾从子擅长鉴定剑。卫君怨恨吴王。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剑,我擅长鉴定剑。我请求为吴王鉴定剑,拔剑展示时,趁机为您刺杀他。”卫君说:“你这样做,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利益。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你一定会去,我担心你会被吴王利用来对付我。”于是驱逐了曾从子。

解释:卫君通过分析曾从子的动机,成功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分析动机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24. 纣为象箸

原文: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铏,则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

翻译: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感到恐惧,认为象牙筷子必定不会用来盛土碗里的羹汤,必定会用犀牛角和玉做的杯子;玉杯和象牙筷子必定不会用来盛豆叶,必定会用旄牛、大象和豹子的胎儿;旄牛、大象和豹子的胎儿必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草屋里,必定会穿九层锦衣,住在高台广室里。这样追求下去,天下就不够了。圣人通过细微的迹象知道萌芽,通过开端知道结果,所以看到象牙筷子就感到恐惧,知道天下将不够用。

解释:箕子通过观察纣王使用象牙筷子,预见到纣王的奢侈将导致天下不足。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来预见未来的问题。

25. 周公旦攻商盖

原文:周公旦已胜殷,将攻商盖。辛公甲曰:”大难攻,小易服。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

翻译:周公旦已经战胜殷商,准备攻打商盖。辛公甲说:“大国难攻,小国易服。不如先征服众多小国,再胁迫大国。”于是攻打九夷,商盖因此屈服。

解释:辛公甲的策略是通过先征服小国,再胁迫大国,成功实现了目标。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分步策略来实现长远目标。

26. 纣为长夜之饮

原文: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翻译:纣王举行长夜之饮,欢乐到忘记了日期,问左右的人,都不知道。于是派人问箕子。箕子对他的徒弟说:“作为天下之主,全国都忘记了日期,天下就危险了。全国都不知道,只有我知道,我就危险了。”于是以醉酒为借口,说不知道。

解释:箕子通过假装醉酒,成功避免了危险。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伪装来保护自己。

27. 鲁人徙越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翻译:鲁国人擅长织鞋,妻子擅长织绢,想搬到越国。有人对他说:“你一定会穷困。”鲁国人问:“为什么?”那人说:“鞋是用来穿的,但越人赤脚行走;绢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人披发。用你的长处,到一个不用的国家,想不穷困,可能吗?”

解释:那人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市场需求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28. 陈轸贵于魏王

原文:陈轸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从,子必危矣。”

翻译:陈轸在魏王面前得宠。惠子说:“你一定要好好侍奉左右的人。杨树,横着种也能活,倒着种也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但如果十个人种,一个人拔,杨树就不能活。用十个人的力量,种容易活的树,却抵不过一个人,为什么?种树难,拔树容易。你虽然善于在君主面前树立自己,但想除掉你的人很多,你一定危险了。”

解释:惠子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平衡权力来保护自己。

29. 吴起仕季孙

原文:鲁季孙新弑其君,吴起仕焉。或谓起曰:”夫死者始死而血,已血而衄,已衄而灰,已灰而土。及其土也,无可为者矣。今季孙乃始血,其毋乃未可知也。”吴起因去之晋。

翻译:鲁国的季孙刚刚杀了君主,吴起去投靠他。有人对吴起说:“人死后,先是流血,然后凝固,然后变成灰,最后变成土。到了变成土的时候,就没什么可做的了。现在季孙刚刚流血,恐怕还不可知。”吴起于是离开,去了晋国。

解释:那人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局势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30. 隰斯弥见田成子

原文:隰斯弥见田成子,田成子与登台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树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归,使人伐之;斧离数创,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变之数也?”隰子曰:”古者有谚曰:’知渊中之鱼者不祥。’夫田子将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树,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翻译: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台四望。三面都畅通,南面被隰子家的树挡住。田成子也不说话。隰子回家后,派人去砍树;斧子砍了几下,隰子又阻止了。他的相室问:“为什么变化这么快?”隰子说:“古人有谚语:‘知道深渊里的鱼的人不祥。’田成子将有大事,而我表现出知道细微的事情,我一定危险了。不砍树,没有罪;知道别人不说的事情,罪就大了。”于是不砍树。

解释:隰子通过观察田成子的态度,成功避免了危险。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和策略来保护自己。

31. 杨子过于宋

原文: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翻译:杨子经过宋国,住在东边的旅馆,旅馆有两个妾,丑的受宠,美的被冷落。杨子问原因。旅馆的主人回答:“美的自以为美,我不知道她美;丑的自以为丑,我不知道她丑。”杨子对弟子说:“行为贤明而去除自以为贤明的心,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解释:旅馆的主人的话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谦虚和自省来获得尊重。

32. 卫人嫁女

原文: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念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翻译:卫国人嫁女儿时教导她:“一定要私下积蓄。作为媳妇被休,是常事;能长久居住,是幸运。”女儿因此私下积蓄,婆婆认为她太自私,休了她。女儿带回的财物是她嫁妆的两倍。她的父亲不怪自己教错了女儿,反而觉得自己更富有了。想想那些做官的人,都是这样的。

解释: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自私和贪婪往往会导致失败。

33. 鲁丹说中山君

原文:鲁丹三说中山之君而不受也,因散五十金事其左右。复见,未语,而君与之食。鲁丹出,而不反舍,遂去中山。其御曰:”及见,乃始善我。何故去之?”鲁丹曰:”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未出境,而公子恶之曰:”为赵来间中山。”君因索而罪之。

翻译:鲁丹三次劝说中山君,都没有被接受,于是散发了五十金贿赂他的左右。再次见面时,中山君还没说话,就给他食物。鲁丹出来后,没有回住处,直接离开了中山国。他的车夫问:“刚刚见面,中山君开始善待我们,为什么离开?”鲁丹说:“因为别人的话善待我,必定会因为别人的话治我的罪。”还没出境,公子就诬告他:“他是赵国派来离间中山国的。”中山君于是派人抓他治罪。

解释:鲁丹通过分析中山君的动机,成功避免了危险。这个故事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分析动机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34. 田伯鼎与白公

原文:田伯鼎好士而存其君,白公好士而乱荆。其好士则同,其所以为则异。公孙友自刖而尊百里,竖刁自宫而谄桓公。其自刑则同,其所以自刑之为则异。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翻译:田伯鼎喜欢士人,保住了他的君主;白公喜欢士人,却使楚国混乱。他们喜欢士人相同,但结果不同。公孙友自断脚趾,尊敬百里;竖刁自宫,谄媚齐桓公。他们自残相同,但目的不同。慧子说:“疯子向东跑,追的人也向东跑。他们向东跑相同,但原因不同。所以说:做同样事的人,不可不仔细考察。”

解释:慧子的分析揭示了在政治中如何通过观察动机来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是《韩非子·说林上》的白话文翻译及解释。这些故事通过历史典故和寓言,阐述了法家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强调了权谋、策略、观察和分析在政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