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外八段锦
先望孩儿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阳男搐左无防事,搐右令人甚可惊。
女搐右边犹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轻,歪邪口眼终无害,纵有仙丹也莫平。
囟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知是必凶,忽陷成坑如盏足,未过七日命须终。
鼻门青燥渴难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恶候,更兼腹肚有青纹。
忽见眉间紫带青,看来立便见风生,青红碎杂风将起,必见疳症膈气形。
乱纹交错紫兼青,急急求医免命倾,盛紫再加身体热,须知脏腑恶风生。
紫少红多六畜惊,紫红相等即疳成,紫黑有红如米粒,伤风夹食症堪评。
紫散风传脾脏间,紫青口渴是风痫,紫隐深沉难疗治,风痰祛散命须还。
黑轻可治死还生,红赤浮寒痰积停,赤青皮受风邪症,青黑脾风作慢惊。
红赤连兮风热轻,必然乳母不相应,两手忽然无脉见,定知冲恶犯神灵。

《针灸大成》卷十·外八段锦的内容主要描述了通过观察婴儿的眼色、皮肤、囟门、鼻门、眉间等部位的变化,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可能存在的疾病。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白话文翻译:

  1. 先望孩儿眼色青,次看背上冷如冰,阳男搐左无防事,搐右令人甚可惊。
    首先观察婴儿的眼睛,如果眼色发青,接着摸他的背部,感觉冰冷。如果是男孩,抽搐发生在左侧,一般问题不大;但如果抽搐发生在右侧,则需要引起高度警惕。

  2. 女搐右边犹可治,若逢搐左疾非轻,歪邪口眼终无害,纵有仙丹也莫平。
    如果是女孩,抽搐发生在右侧,尚可治疗;但如果发生在左侧,则病情较重。如果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即使有灵丹妙药也难以治愈。

  3. 囟门肿起定为风,此候应知是必凶,忽陷成坑如盏足,未过七日命须终。
    婴儿的囟门(头顶前部的柔软部位)如果肿起,一定是风邪所致,这种情况非常凶险。如果囟门突然凹陷,像碗底一样,婴儿的生命可能撑不过七天。

  4. 鼻门青燥渴难禁,面黑唇青命莫存,肚大青筋俱恶候,更兼腹肚有青纹。
    如果婴儿的鼻门发青且干燥,极度口渴,面色发黑,嘴唇发青,这些都是危险的征兆。如果肚子胀大,青筋暴露,或者腹部有青色的纹路,更是恶化的表现。

  5. 忽见眉间紫带青,看来立便见风生,青红碎杂风将起,必见疳症膈气形。
    如果婴儿的眉间突然出现紫青色,这是风邪即将发作的征兆。如果青色和红色混杂,预示着风邪即将引发疳症(一种营养不良的疾病)或膈气(气滞胸膈)。

  6. 乱纹交错紫兼青,急急求医免命倾,盛紫再加身体热,须知脏腑恶风生。
    如果皮肤上出现紫青色的乱纹,必须立即求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如果紫色特别明显,同时身体发热,说明脏腑内风邪严重。

  7. 紫少红多六畜惊,紫红相等即疳成,紫黑有红如米粒,伤风夹食症堪评。
    如果紫色较少,红色较多,可能是受到六畜(动物)的惊吓;如果紫色和红色相等,则可能是疳症;如果紫色和黑色夹杂,且红色像米粒一样,可能是伤风夹食(风寒和积食同时存在)。

  8. 紫散风传脾脏间,紫青口渴是风痫,紫隐深沉难疗治,风痰祛散命须还。
    如果紫色散乱,说明风邪已经传入脾脏;如果紫青色伴随口渴,可能是风痫(一种癫痫);如果紫色深隐,难以治疗,说明风痰严重,必须祛散风痰才能挽救生命。

  9. 黑轻可治死还生,红赤浮寒痰积停,赤青皮受风邪症,青黑脾风作慢惊。
    如果黑色较浅,尚可治疗,可能死里逃生;如果红色和赤色浮于表面,可能是寒痰积聚;如果赤青色,说明皮肤受到风邪侵袭;如果青黑色,可能是脾风引起的慢惊风(一种慢性惊厥)。

  10. 红赤连兮风热轻,必然乳母不相应,两手忽然无脉见,定知冲恶犯神灵。
    如果红色和赤色相连,说明风热较轻,可能是乳母(母亲)的身体状况与婴儿不协调。如果婴儿两手突然摸不到脉搏,则可能是冲撞了恶灵或神灵。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通过观察婴儿的体表特征(如眼色、皮肤、囟门、眉间等)来判断其健康状况和疾病类型。古人认为,婴儿的体表变化与脏腑功能和外界邪气(如风邪、寒邪等)密切相关。通过观察这些变化,可以早期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 风邪:中医认为风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与抽搐、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相关。
  • 疳症:一种以营养不良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常见于婴幼儿。
  • 风痫:一种癫痫或惊厥的病症,与风邪相关。
  • 慢惊风:一种慢性惊厥,与脾虚、风邪有关。

这段内容体现了中医“望诊”的重要性,强调通过细致观察婴儿的体表变化,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