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耳目门
耳鸣: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
重听无所闻: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目赤: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竹丝竹空。
目风赤烂:阳谷。
赤翳:攒竹后溪液门。
目赤肤翳:太渊侠溪攒竹风池。
目翳膜: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
白翳:临泣肝俞。
睛痛:内庭上星。
冷泪:睛明临泣风池腕骨。
迎风有泪:头维睛明临泣风池。
目泪出:临泣百会液门后溪前谷肝俞。
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睛明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
眼睫毛倒:丝竹空。
青盲无所见: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目眦急痛:三间。
目昏: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
目眩:临泣风府风池阳谷中渚液门鱼际丝竹空。
目痛:阳溪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
风目眶烂,风泪出:头维颧髎。
眼痒眼疼:光明(泻)五会。
目生翳:肝俞命门瞳子髎(在目外眦五分,得气乃泻)合谷商阳。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针灸大成》卷八·耳目门的内容主要涉及耳部和眼部相关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1. 耳鸣
- 原文: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 翻译:治疗耳鸣,可以针刺或灸以下穴位: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络却、阳溪、阳谷、前谷、后溪、腕骨、中渚、液门、商阳、肾俞。
- 解释:耳鸣可能与肾虚、气血不足或外邪侵袭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缓解耳鸣症状。
2. 耳部生疮,有脓汁
- 原文:耳门、翳风、合谷。
- 翻译:治疗耳部生疮且有脓汁,可以针刺或灸耳门、翳风、合谷。
- 解释:耳部生疮可能与热毒或感染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解毒、消肿排脓。
3. 重听无所闻
- 原文: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 翻译:治疗听力严重下降甚至听不见声音,可以针刺或灸耳门、风池、侠溪、翳风、听会、听宫。
- 解释:听力下降可能与耳部经络阻塞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疏通耳部经络,改善听力。
4. 目赤(眼睛发红)
- 原文: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竹、丝竹空。
- 翻译:治疗眼睛发红,可以针刺或灸目窗、大陵、合谷、液门、上星、攒竹、丝竹空。
- 解释:眼睛发红可能与肝火旺盛或外感风热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泻火、疏风明目。
5. 目风赤烂(眼睛因风热而红肿溃烂)
- 原文:阳谷。
- 翻译:治疗因风热引起的眼睛红肿溃烂,可以针刺或灸阳谷。
- 解释:阳谷穴具有清热散风的作用,适用于风热引起的眼部疾病。
6. 赤翳(眼睛有红色翳膜)
- 原文:攒竹、后溪、液门。
- 翻译:治疗眼睛有红色翳膜,可以针刺或灸攒竹、后溪、液门。
- 解释:红色翳膜可能与肝火上炎或血热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明目、消肿退翳。
7. 目赤肤翳(眼睛发红且有翳膜)
- 原文:太渊、侠溪、攒竹、风池。
- 翻译:治疗眼睛发红且有翳膜,可以针刺或灸太渊、侠溪、攒竹、风池。
- 解释: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泻火、疏风明目,缓解眼睛发红和翳膜的症状。
8. 目翳膜(眼睛有翳膜)
- 原文: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
- 翻译:治疗眼睛有翳膜,可以针刺或灸合谷、临泣、角孙、液门、后溪、中渚、睛明。
- 解释:翳膜可能与肝火上炎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明目、退翳。
9. 白翳(眼睛有白色翳膜)
- 原文:临泣、肝俞。
- 翻译:治疗眼睛有白色翳膜,可以针刺或灸临泣、肝俞。
- 解释:白色翳膜可能与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补肝养血、明目退翳。
10. 睛痛(眼睛疼痛)
- 原文:内庭、上星。
- 翻译:治疗眼睛疼痛,可以针刺或灸内庭、上星。
- 解释:眼睛疼痛可能与肝火上炎或外感风热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止痛。
11. 冷泪(眼睛流泪且泪液冷)
- 原文:睛明、临泣、风池、腕骨。
- 翻译:治疗眼睛流泪且泪液冷,可以针刺或灸睛明、临泣、风池、腕骨。
- 解释:冷泪可能与肝肾阳虚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温阳散寒、止泪。
12. 迎风有泪(迎风流泪)
- 原文:头维、睛明、临泣、风池。
- 翻译:治疗迎风流泪,可以针刺或灸头维、睛明、临泣、风池。
- 解释:迎风流泪可能与风邪侵袭或肝肾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疏风止泪。
13. 目泪出(眼睛流泪)
- 原文:临泣、百会、液门、后溪、前谷、肝俞。
- 翻译:治疗眼睛流泪,可以针刺或灸临泣、百会、液门、后溪、前谷、肝俞。
- 解释:眼睛流泪可能与肝血不足或外感风邪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补肝养血、疏风止泪。
14. 风生卒生翳膜,两目疼痛不可忍者
- 原文:睛明、手中指本节间尖上三壮。
- 翻译:治疗因风邪突然引起的翳膜,且两眼疼痛难忍,可以灸睛明穴,并在手中指本节间尖上灸三壮。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风邪侵袭或肝火上炎有关。灸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疏风清热、止痛退翳。
15. 眼睫毛倒(倒睫)
- 原文:丝竹空。
- 翻译:治疗倒睫,可以针刺或灸丝竹空。
- 解释:倒睫可能与眼睑痉挛或气血不足有关。丝竹空穴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缓解倒睫。
16. 青盲无所见(青光眼或视力丧失)
- 原文:肝俞、商阳(左取右,右取左)。
- 翻译:治疗青光眼或视力丧失,可以针刺或灸肝俞、商阳(左眼取右侧穴位,右眼取左侧穴位)。
- 解释:青光眼或视力丧失可能与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补肝养血、明目。
17. 目眦急痛(眼角急痛)
- 原文:三间。
- 翻译:治疗眼角急痛,可以针刺或灸三间。
- 解释:眼角急痛可能与肝火上炎或外感风热有关。三间穴可以帮助清热止痛。
18. 目昏(视力模糊)
- 原文: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
- 翻译:治疗视力模糊,可以针刺或灸头维、攒竹、睛明、目窗、百会、风府、风池、合谷、肝俞、肾俞、丝竹空。
- 解释:视力模糊可能与肝肾阴虚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补肝益肾、明目。
19. 目眩(头晕目眩)
- 原文:临泣、风府、风池、阳谷、中渚、液门、鱼际、丝竹空。
- 翻译:治疗头晕目眩,可以针刺或灸临泣、风府、风池、阳谷、中渚、液门、鱼际、丝竹空。
- 解释:头晕目眩可能与肝阳上亢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平肝潜阳、止眩。
20. 目痛(眼睛疼痛)
- 原文:阳溪、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
- 翻译:治疗眼睛疼痛,可以针刺或灸阳溪、二间、大陵、三间、前谷、上星。
- 解释:眼睛疼痛可能与肝火上炎或外感风热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止痛。
21. 风目眶烂,风泪出(因风邪引起的眼睑溃烂和流泪)
- 原文:头维、颧髎。
- 翻译:治疗因风邪引起的眼睑溃烂和流泪,可以针刺或灸头维、颧髎。
- 解释:这种症状可能与风邪侵袭或热毒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疏风清热、消肿止泪。
22. 眼痒眼疼(眼睛痒痛)
- 原文:光明(泻)、五会。
- 翻译:治疗眼睛痒痛,可以针刺光明穴(用泻法)和五会穴。
- 解释:眼睛痒痛可能与风热或肝火上炎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止痒、止痛。
23. 目生翳(眼睛生翳膜)
- 原文:肝俞、命门、瞳子髎(在目外眦五分,得气乃泻)、合谷、商阳。
- 翻译:治疗眼睛生翳膜,可以针刺或灸肝俞、命门、瞳子髎(位于目外眦五分,得气后用泻法)、合谷、商阳。
- 解释:翳膜可能与肝火上炎或气血不足有关。这些穴位可以帮助清热明目、退翳。
24.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小儿夜盲症)
- 原文: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
- 翻译:治疗小儿夜盲症,可以在手大指甲后一寸,内侧横纹头白肉际处各灸一壮。
- 解释:夜盲症可能与肝肾阴虚或维生素A缺乏有关。灸这些穴位可以帮助补肝益肾、明目。
总结:
《针灸大成》卷八·耳目门详细介绍了耳部和眼部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这些方法通过针刺或灸特定的穴位,达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清热泻火、补肝益肾等作用,从而缓解或治疗相关疾病。具体穴位的选择取决于病症的性质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