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疮毒门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随年壮)手三里。
痈疽发背: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贴疮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
溺水死者,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
蛇咬伤人:灸伤处三壮,仍以蒜片贴咬处,灸蒜上。
人脉微细不见,或有或无:宜于少阴经复溜穴上,用圆利针针至骨处,顺针下刺,候回阳脉,阳脉生时,方可出针。
痈疽疮毒:同杨氏骑竹马灸法。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主要介绍了针对各种疮毒、外伤等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内容的翻译与解释:
1.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
- 原文:灸合谷。
- 翻译:如果疔疮长在脸上或口角,可以灸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
- 解释: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重要穴位,常用于治疗面部疾病,灸合谷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2. 疔疮生手上
- 原文:曲池(灸)。
- 翻译:如果疔疮长在手上,可以灸曲池穴(位于肘部外侧,肘横纹尽头)。
- 解释: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适用于手部疮毒。
3. 疔疮生背上
- 原文: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 翻译:如果疔疮长在背上,可以灸或针刺肩井、足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等穴位。
- 解释:这些穴位分布在不同的经络上,肩井(胆经)、足三里(胃经)、委中(膀胱经)等,具有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背部疮毒。
4. 瘰疬
- 原文: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随年壮)手三里。
- 翻译:治疗瘰疬(淋巴结肿大),先针刺少海穴(位于肘内侧),针入皮表后等待三十六次呼吸,再深入针,根据肿块大小调整深浅,针三上三下后出针。此外,还可以灸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灸壮数随年龄而定)、手三里等穴位。
- 解释:瘰疬多与痰湿瘀滞有关,针刺和灸法可以疏通经络、化痰散结。
5. 痈疽发背
- 原文: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贴疮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
- 翻译:治疗痈疽发背,可以灸肩井和委中穴,同时用蒜片贴在疮上灸。如果疮不疼,灸到疼为止;如果疮疼,灸到不疼为止,灸的次数越多越好。
- 解释:痈疽是严重的皮肤感染,灸法可以温通经络、排毒消肿,蒜片具有杀菌作用,能增强疗效。
6. 溺水死者,经宿可救
- 原文: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 翻译:对于溺水死亡的人,如果经过一夜仍有可能救活,应立即解开死者的衣带,灸脐中(神阙穴)。
- 解释:神阙穴位于肚脐,灸此穴可以温阳救逆,促进复苏。
7. 狂犬咬伤人
- 原文:即灸咬处疮上。
- 翻译:被狂犬咬伤后,立即灸咬伤处的疮口。
- 解释:灸法可以消毒、排毒,防止狂犬病毒扩散。
8. 蛇咬伤人
- 原文:灸伤处三壮,仍以蒜片贴咬处,灸蒜上。
- 翻译:被蛇咬伤后,灸伤处三壮,同时用蒜片贴在咬伤处,灸蒜片。
- 解释:蒜片具有解毒作用,灸法可以温通经络、排毒消肿。
9. 人脉微细不见,或有或无
- 原文:宜于少阴经复溜穴上,用圆利针针至骨处,顺针下刺,候回阳脉,阳脉生时,方可出针。
- 翻译:如果脉搏微弱到几乎摸不到,可以在少阴经的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用圆利针刺至骨处,顺针下刺,等待阳气恢复,脉搏出现后再出针。
- 解释:复溜穴是肾经的重要穴位,针刺此穴可以温阳救逆,恢复脉象。
10. 痈疽疮毒
- 原文:同杨氏骑竹马灸法。
- 翻译:治疗痈疽疮毒,可以采用杨氏骑竹马灸法。
- 解释:骑竹马灸法是一种特殊的灸法,通过灸特定穴位(如足三里、委中等)来治疗严重的疮毒。
总结
《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详细记载了针对疔疮、瘰疬、痈疽、蛇咬伤、溺水等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针刺和灸法疏通经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体现了针灸在治疗疮毒方面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