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八穴配合歌
公孙偏与内关合,列缺能消照海疴,临泣、外关分主客,后溪、申脉正相和。左针右病知高下,以意通经广按摩,补泻迎随分逆顺,五门八法是真科。
白话文翻译:
《针灸大成》卷五中的“八穴配合歌”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 公孙偏与内关合:公孙穴常与内关穴配合使用。
- 列缺能消照海疴:列缺穴能够治疗照海穴所对应的疾病。
- 临泣、外关分主客:临泣穴和外关穴在治疗时分别扮演主穴和客穴的角色。
- 后溪、申脉正相和:后溪穴和申脉穴相互配合,效果和谐。
- 左针右病知高下:针刺左侧穴位可以治疗右侧的疾病,反之亦然,这体现了针灸的上下对应关系。
- 以意通经广按摩:通过意念引导气血运行,并结合广泛的按摩手法,可以疏通经络。
- 补泻迎随分逆顺:根据病情的虚实,采用补法或泻法,顺应或逆着经络走向进行针刺。
- 五门八法是真科:五门八法是针灸治疗的核心方法和原则。
解释:
- 公孙与内关:公孙穴位于足内侧,内关穴位于前臂内侧,两者配合常用于治疗脾胃疾病和心胸疾病。
- 列缺与照海:列缺穴位于前臂,照海穴位于足部,两者配合常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和咽喉疾病。
- 临泣与外关:临泣穴位于足部,外关穴位于前臂,两者配合常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头面疾病。
- 后溪与申脉:后溪穴位于手部,申脉穴位于足部,两者配合常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和神经系统疾病。
- 左针右病:针灸中常用“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原则,通过针刺对侧穴位来治疗疾病。
- 以意通经:针灸不仅依赖针刺,还强调意念的引导和按摩的辅助,以促进气血运行。
- 补泻迎随:根据病情虚实,选择补法或泻法,补法用于虚证,泻法用于实证,迎随指针刺方向与经络走向的关系。
- 五门八法:五门指五腧穴(井、荥、输、经、合),八法指八种针灸治疗原则,这些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核心理论。
这首“八穴配合歌”总结了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配合原则和治疗方法,强调了针灸的灵活性和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