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八法交会八脉
公孙二穴,父,通冲脉;内关二穴,母,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二穴,夫,通督脉;申脉二穴,妻,通阳蹻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
临泣二穴,男,通带脉;外关二穴,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二穴,主,通任脉;照海二穴,客,通阴蹻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这段内容出自《针灸大成》卷五,主要介绍了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及其对应的经络和主治范围。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翻译:

  1. 公孙穴:属“父”穴,与冲脉相通;内关穴:属“母”穴,与阴维脉相通。两穴配合,主要治疗心、胸、胃的疾病。
  2. 后溪穴:属“夫”穴,与督脉相通;申脉穴:属“妻”穴,与阳蹻脉相通。两穴配合,主要治疗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的疾病。
  3. 临泣穴:属“男”穴,与带脉相通;外关穴:属“女”穴,与阳维脉相通。两穴配合,主要治疗目锐眦、耳后、颊、颈、肩的疾病。
  4. 列缺穴:属“主”穴,与任脉相通;照海穴:属“客”穴,与阴蹻脉相通。两穴配合,主要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的疾病。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讲述了“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及其功能。八脉交会穴是指人体八条奇经八脉(冲脉、阴维脉、督脉、阳蹻脉、带脉、阳维脉、任脉、阴蹻脉)在四肢上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通过配对,可以协同作用,治疗与相应经络相关的疾病。

  1. 公孙与内关:公孙穴位于足太阴脾经,内关穴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两穴配合,主要调理心、胸、胃的功能,适用于心绞痛、胃痛、胸闷等症状。
  2. 后溪与申脉: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申脉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两穴配合,主要治疗与目内眦、颈项、耳、肩膊、小肠、膀胱相关的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耳鸣等。
  3. 临泣与外关:临泣穴位于足少阳胆经,外关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两穴配合,主要治疗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相关的疾病,如偏头痛、肩周炎等。
  4. 列缺与照海:列缺穴位于手太阴肺经,照海穴位于足少阴肾经。两穴配合,主要治疗与肺系、咽喉、胸膈相关的疾病,如咳嗽、咽喉痛、胸闷等。

这种配对方式体现了中医针灸“经络相通、上下相应”的理论,通过特定穴位的配合,可以更有效地调理全身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