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流注指微赋(窦氏)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
是见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
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
每披文而参其法,篇篇之旨审寻;复按经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谕。
疑隐皆知,虚实总附。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安;暴疾沉疴至危笃,刺之勿误。
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
深求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阴俞六十脏主,阳穴七二腑收。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
逆为迎而顺为随,呼则泻而吸则补。
浅恙新疴,用针之因,淹疾延患,着灸之由。
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畜邪,歼镵砭瘳。
况夫甲胆乙肝,丁火壬水,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
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方刺矣。
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
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
闷昏针晕,经虚补络须然;痛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
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今人愈疾,岂难于医。
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
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
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彼出;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
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真诀。
孔窍详于筋骨肉分,刺要察于久新寒热。
接气通经,短长依法;里外之绝,羸盈必别。
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
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藏机。
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
男女气脉,行分时合。
度养子时刻注,穴须依今;详定疗病之宜,神针法式。
广搜难素之秘密文辞,深考诸家之肘函妙臆。
故称庐江流注之指微,以为后学之模规。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原文:
疾居荣卫,扶救者针。观虚实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
翻译:
疾病侵袭人体的荣卫(气血),针灸是扶助和救治的手段。通过观察病人的肥瘦来判断其虚实,辨别四季的变化来决定针刺的深浅。
解释:
针灸治疗的基础在于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结合体形和季节的变化,调整针刺的深浅和力度。

原文:
是见取穴之法,但分阴阳而溪谷;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
翻译:
取穴的方法在于区分阴阳和经络的走向;掌握“迎随逆顺”的原则,必须了解气血的升降。
解释:
取穴时要根据阴阳理论和经络的走向,结合气血的升降来调整针刺的方向和手法。

原文:
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
翻译:
《指微论》中,深奥的义理被写成赋文,了解本时之气的开启,阐述经络的流注。
解释:
《指微论》通过赋文的形式,阐述了经络气血的流动规律,强调了对时机和经络流注的理解。

原文:
每披文而参其法,篇篇之旨审寻;复按经而察其言,字字之功明谕。
翻译:
每次阅读文章时,都要参透其中的方法,仔细推敲每篇文章的主旨;再次按经络理论来考察其言辞,每个字的意义都要明确理解。
解释:
学习针灸理论时,要深入理解每篇文章的含义,结合经络理论来推敲其文字背后的深意。

原文:
疑隐皆知,虚实总附。移疼住痛如有神,针下获安;暴疾沉疴至危笃,刺之勿误。
翻译:
所有的疑难和隐晦之处都要明了,虚实的变化都要掌握。通过针灸移疼止痛,效果如神,针下病人即可获得安宁;对于突发急症和久治不愈的重病,针刺时不可有误。
解释:
针灸治疗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虚实,针对不同的病症,施针时要精准无误,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原文:
详夫阴日血引,值阳气留口温针;阳日气引,逢阴血暖牢寒濡。
翻译:
详细来说,阴日时以血为引导,阳气留于口,温针为宜;阳日时以气为引导,阴血温暖,寒邪则濡润。
解释:
针灸治疗要结合阴阳日的变化,调整针刺的手法,以顺应气血的运行规律。

原文:
深求诸经十二作数,络脉十五为周;阴俞六十脏主,阳穴七二腑收。
翻译:
深入研究十二经脉的数目,十五络脉的循环;阴俞穴有六十个,主脏腑;阳穴有七十二个,主六腑。
解释:
针灸治疗要全面掌握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分布,以及阴阳穴位的功能。

原文:
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
翻译:
针刺阳经时,可以卧针取穴;治疗血络时,先用手指轻柔按摩。
解释:
针刺阳经时,手法要轻柔;治疗血络时,先通过按摩来缓解紧张。

原文:
逆为迎而顺为随,呼则泻而吸则补。
翻译:
逆时针为迎,顺时针为随;呼气时泻,吸气时补。
解释:
针灸手法中的“迎随”和“补泻”原则,要根据呼吸的节奏来调整。

原文:
浅恙新疴,用针之因,淹疾延患,着灸之由。
翻译:
对于轻微的新病,用针为宜;对于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用灸为宜。
解释:
针灸和灸法各有其适应症,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原文:
躁烦药饵而难拯,必取八会;痈肿奇经而畜邪,歼镵砭瘳。
翻译:
对于药物难以治愈的躁烦病症,必须取八会穴;对于痈肿和奇经蓄邪的病症,用砭石治疗。
解释:
对于某些特殊病症,针灸和砭石疗法有其独特的疗效。

原文:
况夫甲胆乙肝,丁火壬水,生我者号母,我生者名子。
翻译:
甲胆乙肝,丁火壬水,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解释: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五行理论来调整治疗方案。

原文:
春井夏荥乃邪在,秋经冬合方刺矣。
翻译:
春天井穴,夏天荥穴,邪气在此时侵袭;秋天经穴,冬天合穴,此时针刺为宜。
解释:
针灸治疗要结合四季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治疗。

原文:
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
翻译:
违反禁忌会导致病情复发,使用不当则难以治愈。
解释:
针灸治疗要严格遵守禁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原文:
孙络在于肉分,血行出于支里。
翻译:
孙络分布在肌肉之间,血液运行于支脉之中。
解释:
孙络是经络系统中的细小分支,针灸治疗时要关注这些细微的结构。

原文:
闷昏针晕,经虚补络须然;痛实痒虚,泻子随母要指。
翻译:
出现闷昏针晕时,经虚则补络;痛为实,痒为虚,泻子随母是关键。
解释:
针灸治疗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调整补泻手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原文:
想夫先贤迅效,无出于针;今人愈疾,岂难于医。
翻译:
先贤们之所以能迅速见效,无外乎针灸;今人治愈疾病,难道比古人更难吗?
解释:
针灸在古代就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现代人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

原文:
徐文伯泻孕于苑内,斯由甚速;范九思疗咽于江夏,闻见言稀。
翻译:
徐文伯在苑内泻孕,效果迅速;范九思在江夏治疗咽喉病,听闻少见。
解释:
这些典故说明了针灸在某些特殊病症中的快速疗效。

原文:
大抵古今遗迹,后世皆师。
翻译:
古今的针灸遗迹,后世都将其作为学习的榜样。
解释:
古代的针灸理论和实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人应该继承和学习。

原文:
王纂针魅而立康,獭从彼出;秋夫疗鬼而获效,魂免伤悲。
翻译:
王纂针刺魅邪,病人立时康复,獭从病人体内出来;秋夫治疗鬼邪,效果显著,病人的魂魄得以免于悲伤。
解释:
这些故事说明了针灸在治疗某些精神类疾病中的神奇效果。

原文:
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真诀。
翻译:
进而感悟到针灸的幽微之处,掌握用针的真诀。
解释:
针灸的奥妙在于对气血和经络的深刻理解,只有掌握了这些真诀,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原文:
孔窍详于筋骨肉分,刺要察于久新寒热。
翻译:
孔窍分布在筋骨肌肉之间,针刺时要仔细考察病症的久新寒热。
解释:
针灸治疗要结合病症的具体情况,调整针刺的深浅和力度。

原文:
接气通经,短长依法;里外之绝,羸盈必别。
翻译:
接气通经,针刺的短长要依法而行;里外的断绝,羸盈的变化必须区分。
解释:
针灸治疗要遵循经络气血的流动规律,根据病症的内外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

原文:
勿刺大劳,使人气乱而神隳;慎妄呼吸,防他针昏而闭血。
翻译:
不要在大劳时针刺,以免导致气乱神衰;谨慎控制呼吸,防止针昏和闭血。
解释:
针灸治疗时要避免在病人过度劳累时施针,同时要控制好呼吸节奏,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原文:
又以常寻古义,由有藏机。
翻译:
还要经常研读古义,因为其中藏有机理。
解释:
古代针灸理论中蕴含着深刻的机理,后人应该不断学习和探索。

原文:
遇高贤真趣,则超然得悟;逢达人示教,则表我扶危。
翻译:
遇到高贤的真趣,便能超然领悟;遇到达人的教导,便能扶危济困。
解释:
通过与高贤和达人的交流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针灸技艺,更好地救治病人。

原文:
男女气脉,行分时合。
翻译:
男女的气脉运行,有分有合。
解释:
针灸治疗要结合男女气脉运行的不同特点,调整治疗方案。

原文:
度养子时刻注,穴须依今;详定疗病之宜,神针法式。
翻译:
根据养子时刻注穴,穴位要依时而行;详细制定疗病的方案,掌握神针的法式。
解释:
针灸治疗要结合时辰的变化,选择合适的穴位,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原文:
广搜难素之秘密文辞,深考诸家之肘函妙臆。
翻译:
广泛搜集《难经》和《素问》中的秘密文辞,深入研究诸家的妙论。
解释:
学习针灸理论时,要广泛阅读经典著作,深入研究各家学说。

原文:
故称庐江流注之指微,以为后学之模规。
翻译:
因此称之为庐江流注的指微,作为后学的规范。
解释:
《流注指微赋》是针灸学的重要文献,后人应该将其作为学习和实践的规范。

总结

《流注指微赋》是《针灸大成》中的一篇重要文献,详细阐述了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全文强调了针灸治疗的基础在于对气血、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的理解,并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四季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通过学习古代针灸理论和实践,后人可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医学的精华,更好地救治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