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相天时

《千金》云:“正午以后乃可灸,谓阴气未至,灸无不着,午前平旦谷气虚,令人癫痃,不可针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下经》云:“灸时若遇阴雾、大风雪、猛雨、炎暑、雷电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难亦不拘此。”
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注小肠经,止可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等穴,其余经络,各有气至之时。故《宝鉴》云:“气不至,灸之不发。”《千金》所云:“午后灸之言,恐非孙真人口诀也。”

《千金》灸法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

《宝鉴》发灸法

《宝鉴》云:“气不至而不效,灸亦不发。盖十二经应十二时,其气各以时而至,故不知经络气血多少,应至之候,而灸之者,则疮不发,世医莫之知也。”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相天时

《千金方》中提到:“正午之后才可以进行灸疗,因为此时阴气还未到来,灸疗的效果会很好。而午前或清晨,谷气虚弱,进行针灸可能会导致癫痫等病症。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不遵循这一原则。”
《下经》中则说:“进行灸疗时,如果遇到阴雾、大风雪、暴雨、炎热的天气或雷电虹霓,应暂停灸疗,等到天气晴朗时再进行。但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不拘泥于此。”
按日正午,气注心经,未时(下午1点至3点)注小肠经,此时可以灸极泉、少海、灵道、通里、神门、少府、少冲、少泽、前谷、后溪、腕骨等穴位。其他经络的气血运行也有各自的时间。因此,《宝鉴》中说:“如果气血未到,灸疗也不会有效果。”《千金方》中提到的“午后灸疗”的说法,可能并非孙真人的原话。

千金灸法

《千金方》中说:“在吴蜀地区游历时,身体上常常需要灸疗两三处,让疮口暂时愈合,这样瘴疠、温疟等毒气就无法侵入人体,因此吴蜀地区多行灸法。俗话说:‘若要身体安康,三里穴(足三里)常灸不干。’尤其是有风邪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宝鉴发灸法

《宝鉴》中说:“如果气血未到,灸疗也不会有效果。因为十二经脉对应十二时辰,气血在各自的时间到达相应的经络。如果不了解经络气血的多少和到达的时间,盲目进行灸疗,疮口也不会愈合,这是很多医生所不知道的。”

解释

  1. 相天时:强调了灸疗的时间选择,认为正午之后进行灸疗效果最佳,因为此时阴气未至,气血运行较为旺盛。同时,也提到了在特定天气条件下应暂停灸疗,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灵活处理。

  2. 千金灸法:介绍了在吴蜀地区,人们常常通过灸疗来预防瘴疠、温疟等疾病,尤其是灸足三里穴,认为这样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特别是有风邪的人,更应该注意灸疗。

  3. 宝鉴发灸法:强调了灸疗效果与气血运行时间的关系,认为如果不了解经络气血的运行时间,盲目进行灸疗,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医生在进行灸疗时,需要掌握经络气血的运行规律。

总的来说,这些内容强调了灸疗的时间选择、部位选择以及对经络气血运行规律的掌握,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