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灸劳穴法(《聚英》)
《资生经》云:“久劳,其状手脚心热,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瘦面黄,减食少力,令身正直,用草于男左女右自脚中指尖量过脚心下,向上至曲(月秋)大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发,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人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纪多灸一壮。如人三十岁,灸三十一壮,累效。”
按此穴,合五椎两旁,各一寸五分,心俞二穴也。心主血,故灸之。
取肾俞法
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当背脊骨上量之,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左右各寸半,取其穴,则肾俞也。
白话文翻译:
灸劳穴法(《聚英》)
《资生经》中提到:“长期劳损的症状表现为手脚心发热、盗汗、精神疲惫、骨节疼痛发冷,初期伴有咳嗽,逐渐吐出脓血,肌肉消瘦,面色发黄,食欲减退,体力下降。治疗时,让患者身体保持正直,用一根草从男性左脚或女性右脚的脚中指尖开始测量,经过脚心向上,直到膝盖后方的横纹处,截断草的长度。然后将这根草从鼻尖开始,沿着头部正中线分开头发,测量到脊柱,以草的长度为限,用墨点在脊柱上做标记。再用另一根草,让患者自然合口,测量口腔的宽度,截断草的长度。接着将这根草放在之前墨点的位置,水平对折,两头对齐,测量出穴位的位置。灸治时,根据患者的年龄,每岁灸一壮。例如,三十岁的人灸三十一壮,效果显著。”
按此穴的位置,位于第五椎骨两侧,各一寸五分,是心俞穴。心主血,因此灸此穴有疗效。
取肾俞法
让患者站立在平坦的地方,用一根杖子从地面量到肚脐,再将这根杖子放在背脊骨上,找到与肚脐平齐的位置。然后在这个位置的左右各一寸半处,取穴,这就是肾俞穴。
解释:
灸劳穴法:这是一种通过灸治来治疗长期劳损的方法。劳损的症状包括手脚心发热、盗汗、精神疲惫、骨节疼痛等。治疗时,通过测量身体特定部位的长度来确定穴位的位置,然后根据患者的年龄进行灸治。灸治的壮数(次数)与患者的年龄相同,如三十岁的人灸三十一壮。
心俞穴:位于第五椎骨两侧,各一寸五分。心俞穴与心脏功能相关,心主血,灸此穴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
取肾俞法:这是一种确定肾俞穴位置的方法。肾俞穴位于腰部,与肾脏功能相关。通过测量肚脐到地面的高度,再在背脊骨上找到与肚脐平齐的位置,左右各一寸半处即为肾俞穴。
这些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医通过灸治和穴位定位来治疗疾病的思想,强调了穴位与脏腑功能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