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治症总要(杨氏)
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色酒过度,卒忽中风,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穴也。
〔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髎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
〔第二〕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也。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
〔第三〕中暑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
问曰:“中暑当六、七月间有此症,八、九月,十月亦有此症,从何而得?”答曰:“此症非一,医者不省,当以六、七月有之,如何八、九、十月亦有之?皆因先感暑气,流入脾胃之中,窜入经络,灌溉相并,或因怒气触动,或因过饮、恣欲伤体,或外感风,至八、九月方发,乃难治也。六、七月受病浅,风疾未盛,气血未竭,体气未衰,此为易治。复刺后穴:中冲行间曲池少泽。”
〔第四〕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
问曰:“此病如何而来?以上穴法,针之不效,奈何?”
答曰:“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前穴未效,复刺后穴:哑门大敦。”
〔第五〕中风口噤不开: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俱宜泻)。
问曰:“此症前穴不效,何也?”
答曰:“此皆风痰灌注,气血错乱,阴阳不升降,致有此病,复刺后穴:廉泉人中。”
〔第六〕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
问曰:“此症针后再发,何也?”
答曰:“针不知分寸,补泻不明,不分虚实,其症再发。再针前穴,复刺后穴:肩井上廉委中。”
〔第七〕口眼喎斜,中风: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问曰:“此症用前穴针效,一月或半月复发,何也?”
答曰:“必是不禁房劳,不节饮食,复刺后穴,无不效也。听会承浆翳风。”
〔第八〕中风,左瘫右痪:三里阳溪合谷中渚阳辅昆仑行间。
问曰:“数穴针之不效,何也?”
答曰:“风痰灌注经络,血气相搏,再受风寒湿气入内,凝滞不散,故刺不效,复刺后穴。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风市丘墟阳陵泉。”
〔第九〕正头大痛及脑顶痛:百会合谷上星。
问曰:“此症针后,一日、二日再发,甚于前,何也?”
答曰:“诸阳聚会头上,合用先补后泻,宜补多泻少,其病再发,愈重如前,法宜泻之,无不效也。复针后穴,真头痛,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医者当用心救治,如不然,则难治。神庭太阳。”
〔第十〕偏正头风:风池合谷丝竹空。
问曰:“以上穴法,刺如不效,何也?”
答曰:“亦有痰饮停滞胸膈,贼风窜入脑户,偏正头风,发来连臂内痛,或手足沉冷,久而不治,变为瘫痪,亦分阴阳针之。或针力不到,未效,可刺中脘,以疏其下疾,次针三里,泻去其风,后针前穴。中脘三里解溪。”
〔第十一〕头风目眩:解溪丰隆。
问曰:“此症刺效复发,何也?”
答曰:“此乃房事过多,醉饱不避风寒而卧,贼风窜入经络,冷症再发,复针后穴:风池上星三里。”
〔第十二〕头风顶痛:百会后顶合谷。
问曰:“头顶痛针入不效者,再有何穴可治?”
答曰:“头顶痛,乃阴阳不分,风邪窜入脑户,刺故不效也。先取其痰,次取其风,自然有效。中脘三里风池合谷。”
〔第十三〕醉头风:攒竹印堂三里。
问曰:“此症前穴针之不效,何也?”
答曰:“此症有痰饮停于胃脘,口吐清涎,眩晕,或三日、五日,不省人事,不进饮食,名曰醉头风。先去其气,化痰调胃进食,然后去其风痛也。中脘膻中三里风门。”
〔第十四〕目生翳膜:睛明合谷四白。
问曰:“以上穴法,刺之不效,何也?”
答曰:“此症受病既深,未可一时便愈,须是二、三次针之,方可有效。复刺后穴:太阳光明大骨空小骨空。”
〔第十五〕迎风冷泪:攒竹大骨空小骨空。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醉酒当风,或暴赤,或痛,不忌房事,恣意好餐,烧煎肉物;妇人多因产后不识回避,当风坐视,贼风窜入眼目中,或经事交感,秽气冲上头目,亦成此症。复刺后穴:小骨空(治男妇醉后当风)三阴交(治妇人交感症)泪孔上(米大艾七壮效)中指半指尖(米大艾三壮)。”
〔第十六〕目生内障:瞳子髎合谷临泣睛明。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此数穴针之不效,何也?”
答曰:“怒气伤肝,血不就舍,肾水枯竭,气血耗散,临患之时,不能节约,恣意房事,用心过多,故得此症,亦难治疗。复针后穴:光明天府风池。”
〔第十七〕目患外瘴: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头风灌注瞳人,血气涌溢,上盛下虚,故有此病。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二三次方愈。临泣攒竹三里内眦尖(灸五壮,即眼头尖上)。”
〔第十八〕风沿眼红涩烂:睛明四白合谷临泣二间。
问曰:“针之不效,何也?”
答曰:“醉饱行房,血气凝滞,痒而不散,用手揩摸,贼风乘时窜入,故得此症。刺前不效,复刺后穴:三里光明。”
〔第十九〕眼赤暴痛:合谷三里太阳睛明。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时气所作,血气壅滞,当风睡卧,饥饱劳役,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太阳攒竹丝竹空。”
〔第二十〕眼红肿痛:睛明合谷四白临泣。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肾水受亏,心火上炎,肝不能制,心肝二血不能归元,血气上壅,灌注瞳人,赤脉贯睛,故不散。复刺后穴:太溪肾俞行间劳宫。”
〔第二十一〕努肉侵睛:风池睛明合谷太阳。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或因伤寒未解,却有房室之事,上盛下虚,气血上壅;或头风不早治,血贯瞳人;或暴下赤痛;或因气伤肝,心火炎上,故不散也。及妇人产后,怒气所伤,产后未满,房事触动心肝二经,饮食不节,饥饱醉劳,皆有此症,非一时便可治疗,渐而为之,无不效也。复针后穴:风池期门行间太阳。”
〔第二十二〕怕日羞明:小骨空合谷攒竹二间。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皆因暴痛未愈,在路迎风,窜入眼中,血不就舍,肝不藏血,风毒贯入,睹灯光冷泪自出,见日影干涩疼痛。复针后穴:睛明行间光明。”
〔第二十三〕鼻窒不闻香臭:迎香上星五处禾髎。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针数穴皆不效。”
答曰:“皆因伤寒不解,毒气冲脑,或生鼻痔,脑中大热,故得此症。复刺后穴:水沟风府百劳太渊。”
〔第二十四〕鼻流清涕:上星人中风府。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此因伤风不解,食肉饮酒太早,表里不解,咳嗽痰涎,及脑寒疼痛,故得此症。复针后穴:百会风池风门百劳。”
〔第二十五〕脑寒泻臭:上星曲差合谷。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皆因鼻衄不止,用药吹入脑户,毒气攻上脑顶,故流鼻臭也。复刺后穴:水沟迎香。”
〔第二十六〕鼻渊鼻痔:上星风府。
问曰:“针此穴未效,复刺何穴?”
答曰:“更刺后穴:禾髎风池人中百会百劳风门。”
〔第二十七〕鼻衄不止:合谷上星百劳风府。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出血不止。”答曰:“血气上壅,阴阳不能升降,血不宿肝,肝主藏血,血热妄行,故血气不顺也。针前不效,复刺后穴:迎香人中印堂京骨。”
〔第二十八〕口内生疮:海泉人中承浆合谷。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上盛于虚,心火上炎,脾胃俱败,故成此症。复刺后穴:金津、玉液长强。”
〔第二十九〕口眼喎斜:颊车合谷地仓人中。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醉后卧睡当风,贼风窜入经络,痰饮流注,或因怒气伤肝,房事不节,故得此症。复刺后穴:承浆百会地仓瞳子髎。”
〔第三十〕两颊红肿生疮(一名枯曹风、猪腮风):合谷列缺地仓颊车。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热气上壅,痰滞三焦,肿而不散,两腮红肿生疮,名曰枯曹风。复刺后穴;承浆三里金津玉液。”
〔第三十一〕舌肿难语:廉泉金津玉液。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酒痰滞于舌根,宿热相搏,不能言语,故令舌肿难言。复刺后穴:天突少商。”
〔第三十二〕牙齿肿痛:吕细颊车龙玄合谷。
〔第三十三〕上片牙疼:吕细太渊人中。
〔第三十四〕下片牙疼:合谷龙玄承浆颊车。
问曰:“牙疼之症,缘何而得?”
答曰:“皆因肾经虚败,上盛下虚,阴阳不升降,故得此症。复刺后穴:肾俞三间二间。”
〔第三十五〕耳内虚鸣:肾俞三里合谷。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房事不节,肾经虚败,气血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太溪听会三里。”
〔第三十六〕耳红肿痛:听会合谷颊车。
问曰:“此症肿痛,何也?”
答曰:“皆因热气上壅,或因剔耳触伤,热气不散,伤寒不解,故有此症。不可一例针灸,须辨问端的,针之,无不效也。复刺后穴:三里合谷翳风。”
〔第三十七〕聤耳生疮,出脓水:翳风合谷耳门。
问曰:“聤耳生疮,出脓水,尝闻小儿有此症。”
答曰:“洗浴水归耳内,故有。大人或因剔耳触伤,耳黄有水误入耳内,故如此。复刺后穴:听会三里。”
〔第三十八〕耳聋气闭:听宫听会翳风。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伤寒大热,汗闭,气不舒,故有此症。前针不效,复刺后穴:三
里合谷。”
〔第三十九〕手臂麻木不仁:肩髃曲池合谷。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寒湿相搏,气血凝滞,故麻木不仁也。复刺后穴:肩井列缺。”
〔第四十〕手臂冷风酸痛:肩井曲池手三里下廉。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寒邪之气,流入经络,夜卧凉枕、竹簟、漆凳冷处睡着,不知风湿,流入经络,故得此症。复刺后穴:手五里经渠上廉。”
〔第四十一〕手臂红肿疼痛:五里曲池通里中渚。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气血壅滞,流而不散,闭塞经脉不通,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合谷尺泽。”
〔第四十二〕手臂红肿及疽:中渚液门曲池合谷。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血气壅滞,皮肤瘙痒,用热汤泡洗,而伤红肿,故得此症;久而不治,变成手背疽。复刺后穴:上都阳池。”
〔第四十三〕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阳池合谷尺泽曲池中渚。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湿气处卧,暑月夜行,风湿相搏,或酒醉行房之后,露天而眠,故得此症。复针后穴:肩髃中渚少商手三里。”
〔第四十四〕肩背红肿疼痛:肩髃风门中渚大杼。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腠理不密,风邪窜入皮肤,寒邪相搏,血气凝滞。复刺后穴:膏肓肺俞肩髃。”
〔第四十五〕心胸疼痛:大陵内关曲泽。
问曰:“心胸痛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停积,或因食冷,胃脘冷积作楚。心痛有九种,有虫、食痛者,有心痹冷痛者,有阴阳不升降者,有怒气冲心者,此症非一,推详其症治之。中脘上脘三里。”
〔第四十六〕胁肋疼痛:支沟章门外关。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怒气伤肝,血不归元,触动肝经,肝藏血,怒气甚,肝血不归元,故得是症。亦有伤寒后胁痛者,有挫闪而痛者,不可一例治也,宜推详治之。复刺后穴:行间(泻肝经,治怒气)中封期门(治伤寒后胁痛)阳陵泉。”
〔第四十七〕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
问曰:“腹内疼痛,如何治疗?”
答曰:“失饥伤饱,血气相争,荣卫不调,五脏不安,寒湿中得此。或冒风被雨,饱醉行房,饮食不化,亦有此症,必急治疗,为肾虚败,毒气冲归脐腹,故得此症。如不愈,复刺后穴:关元水分天枢(寒湿饥饱)。”
〔第四十八〕小腹胀满:内庭三里三阴交。
问曰:“此症针入穴法不效,何也?”
答曰:“皆因停饮不化,腹胀。此症非一,有膀胱疝气,冷筑疼痛;小便不利,胀满疼痛;大便虚结,胀满疼痛,推详治之。再刺后穴:照海大敦中脘(先补后泻)气海(专治妇人血块攻筑疼痛,小便不利,妇人诸般气痛)。”
〔第四十九〕两足麻木:阳辅阳交绝骨行间。
问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皆因湿气相搏,流入经络不散,或因酒后房事过多,寒暑失盖,致有此症。复针后穴:昆仑绝骨丘墟。”
〔第五十〕两膝红肿疼痛:膝关委中。
问曰:“此症从何而来?”
答曰:“皆因脾家受湿,痰饮流注,此疾非一,或因痢后寒邪入于经络。复刺后穴:阳陵泉中脘丰隆。”
〔第五十一〕足不能行:丘墟行间昆仑太冲。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醉后行房,肾经受亏,以致足弱无力,遂致不能行步。前治不效,复刺后穴:三里阳辅三阴交复溜。”
〔第五十二〕脚弱无力:公孙三里绝骨申脉。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湿气流入经络,血气相搏,或因行房过损精力,或因行路有损筋骨,致成此疾。复针后穴:昆仑阳辅。”
〔第五十三〕红肿脚气生疮:照海昆仑京骨委中。
问曰:“此症前穴不愈,何也?”
答曰:“气血凝而不散,寒热久而不治,变成其疾。再针后穴:三里三阴交。”
〔第五十四〕脚背红肿痛:太冲临泣行间内庭。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劳役过多,热汤泡洗,血气不散,以致红肿疼痛,宜针不宜灸。丘墟昆仑。”
〔第五十五〕穿跟草鞋风:照海丘墟商丘昆仑。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皆因劳役过度,湿气流滞而冷,或因大热行路,冷水浸洗,而成此症。复刺后穴:太冲解溪。”
〔第五十六〕风痛不能转侧,举步艰难:环跳风市昆仑居髎三里阳陵泉。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皆因房事过多,寒湿地上睡卧,流注经络,挫闪后腰疼痛,动止艰难。前穴不效,复刺后穴:五枢阳辅支沟。”
〔第五十七〕腰脚疼痛:委中人中。
〔第五十八〕肾虚腰痛:肾俞委中太溪白环俞。
〔第五十九〕腰脊强痛;人中委中。
〔第六十〕挫闪腰胁痛:尺泽委中人中。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房事过多,劳损肾经,精血枯竭,肾虚腰痛,负重远行,血气错乱,冒热血不归元,则腰痛。或因他事所关,气攻两胁疼痛,故有此症。复刺后穴:昆仑束骨支沟阳陵泉。”
〔第六十一〕浑身浮肿生疮:曲池合谷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
问曰:“此症从何而感?”
答曰:“伤饥失饱,房事过度,或食生冷。”
〔第六十二〕四肢浮肿:中都合谷曲池中渚液门。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饥寒,邪入经络,饮水过多,流入四肢。或饮酒过多,不避
风寒,致有此症。复针后穴:行间内庭三阴交阴陵泉。”
〔第六十三〕单蛊胀:气海行间三里内庭水分食关。
〔第六十四〕双蛊胀:支沟合谷曲池水分。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酒色过多,内伤脏腑,血气不通,遂成蛊胀。饮食不化,痰积停滞,浑身浮肿生水,小便不利,血气不行,则四肢浮肿,胃气不足,酒色不节,则单蛊胀也。肾水俱败,水火不相济,故令双蛊。此症本难疗治,医者当详细推之。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
〔第六十五〕小便不通:阴陵泉气海三阴交。
问曰:“此症缘何得之?”
答曰:“皆因膀胱邪气,热气不散。或劳役过度,怒气伤胞,则气闭入窍中;或妇人转胞,皆有此症。复刺后穴:阴谷大陵。”
〔第六十六〕小便滑数:中极肾俞阴陵泉。
问曰:“此症为何?”
答曰:“此膀胱受寒,肾经滑数,小便冷痛,频频淋沥。复针后穴:三阴交气海。”
〔第六十七〕大便秘结,不通:章门太白照海。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此症非一,有热结,有冷结,宜先补后泻。”
〔第六十八〕大便泄泻不止:中脘天枢中极。
〔第六十九〕赤白痢疾。如赤:内庭天枢隐白气海照海内关。如白,里急后重,大痛者:外关中脘隐白天枢申脉。
〔第七十〕脏毒下血:承山脾俞精宫长强。
〔第七十一〕脱肛久痔:二白百会精宫长强。
〔第七十二〕脾寒发疟:后溪间使大椎身柱三里绝骨合谷膏肓。
〔第七十三〕疟,先寒后热:绝骨百会膏肓合谷。
〔第七十四〕疟,先热后寒:曲池(先补后泻)绝骨(先泻后补)膏肓百劳。
〔第七十五〕热多寒少:后溪间使百劳曲池。
〔第七十六〕寒多热少:后溪百劳曲池。
问曰:“此症从何感来?”
答曰:“皆因脾胃虚弱,夏伤于暑,秋必成疟,有热多寒少,单寒单热,气盛则热多,痰盛则寒多,是皆痰饮停滞,气血耗散,脾胃虚败,房事不节所致。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或三日一发者,久而不治,变成大患。疟后有浮肿,有虚劳,有大便利,有腹肿蛊胀者,或饮水多,腹内有疟母者,须用调脾进食化痰饮。穴法依前治之。”
〔第七十七〕翻胃吐食:中脘脾俞中魁三里。
〔第七十八〕饮水不能进,为之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大陵支沟上脘。
问曰:“翻胃之症,从何而得?针法所能疗否?”
答曰:“此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病初来时,皆因酒色过度,房事不节,胃家受寒,呕吐酸水。或食物实时吐出,或饮食后一日方吐者,二、三日方吐者。随时吐者可疗,三两日吐者,乃脾绝胃枯,不能克化水谷。故有五噎者:气噎、水噎、食噎、劳噎、思噎,宜推详治之。复刺后穴:脾俞胃俞(以上补多泻少)膻中太白下脘食关。”
〔第七十九〕哮吼嗽喘: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好饮热酸鱼腥之物,及有风邪痰饮之类,窜入肺中,怒气伤肝,乘此怒气,食物不化,醉酒行房,不能节约。此亦非一也,有水哮,饮水则发;有气哮,怒气所感,寒邪相搏,痰饮壅满则发;咸哮,则食咸物发;或食炙爆之物则发,医当用意推详。小儿此症尤多。复刺后穴:膏肓气海关元乳根。”
〔第八十〕咳嗽红痰:百劳肺俞中脘三里。
问曰:“此症缘何感得?”
答曰:“皆因色欲过多,脾肾俱败,怒气伤肝,血不归元,作成痰饮,窜入肺经,久而不治,变成痨瘵。复刺后穴:膏肓肾俞肺俞乳根。”
〔第八十一〕吐血等症: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何法可治?”
答曰:“皆因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内动于心,即伤于神,外劳于形,即伤于精。古人言:「心生血,肝纳血。」心肝二经受克,心火上炎,气血上壅,肾水枯竭不交济,故有此症。须分虚实,不可概治。肺俞肾俞肝俞膏肓关元。”
〔第八十二〕肺壅咳嗽:肺俞膻中支沟大陵。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因而伤风,表里未解,咳嗽不止,吐脓血,是肺痈也。复刺后穴:风门三里支沟。”
〔第八十三〕久嗽不愈:肺俞三里膻中乳根风门缺盆。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食咸物伤肺,酒色不节,或伤风不解,痰流经络,咳嗽不已。可刺前穴。”
〔第八十四〕传尸痨瘵:鸠尾肺俞中极四花(先灸)。
问曰:“此症从何而来?”
答曰:“皆因饱后行房,气血耗散,痨瘵传尸,以致灭门绝户者有之。复刺后穴:膻中涌泉百会膏肓三里中脘。”
〔第八十五〕消渴:金津玉液承浆。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为肾水枯竭,水火不济,脾胃俱败,久而不治,变成背疽,难治矣。复刺后穴:海泉人中廉泉气海肾俞。”
〔第八十六〕遗精白浊:心俞肾俞关元三阴交。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因房事失宜,惊动于心,内不纳精,外伤于肾,忧愁思虑,七情所感,心肾不济,人渐尪羸,血气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命门白环俞。”
〔第八十七〕阴茎虚痛:中极太溪复溜三阴交。
问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皆因少年之时,妄用金石他药,有伤茎孔,使令阴阳交感,不能发泄,故生此症。复刺后穴:血郄中极海底内关阴陵泉。”
〔第八十八〕阴汗偏坠:阑门三阴交。
〔第八十九〕木肾不痛,肿如升:归来大敦三阴交。
〔第九十〕贲豚乳弦:关门关元水道三阴交。
问曰:“此三症因何而得?”
答曰:“皆为酒色过度,肾水枯竭,房事不节,精气无力,阳事不举,强而为之,精气不能泄外,流入胞中。此症非一,或肿如升,或偏坠疼痛,如鸡子之状,按上腹中则作声,此为乳弦疝气也。宜针后穴:海底归来关元三阴交。”
〔第九十一〕妇女赤白带下:气海中极白环俞肾俞。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不惜身体,恣意房事,伤精血。或经行与男子交感,内不纳精,遗下白水,变成赤白带下。宜刺后穴:气海三阴交阳交(补多泻少)。”
〔第九十二〕妇女无子:子宫中极。
〔第九十三〕妇女多子:石门三阴交。
〔第九十四〕经事不调: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
〔第九十五〕妇女难产:独阴合谷三阴交。
〔第九十六〕血崩漏下:中极子宫。
〔第九十七〕产后血块痛:气海三阴交。
〔第九十八〕胎衣不下:中极三阴交。
〔第九十九〕心烦热,头目昏沉:合谷百劳中泉心俞劳宫涌泉。
问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皆因产后劳役,邪风窜入经络或因辛勤太过而得。”
“亦有室女得此症,何也?”
答曰:“或阴阳不和,气血壅满而得之者,或忧愁思虑而得之者。复刺后穴:少商曲池肩井心俞。”
〔第一百〕阴门忽然红肿疼:会阴中极三阴交。
〔第一百一〕妇女血崩不止:丹田中极肾俞子宫。
问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乃经行与男子交感而得,人渐羸瘦,外感寒邪,内伤于精,寒热往来,精血相搏,内不纳精,外不受血,毒气冲动子宫,风邪窜入肺中,咳嗽痰涎,故得此症。如不明脉之虚实,作虚劳治之,非也。或有两情交感,百脉错乱,血不归元,以致如斯者。再刺后穴:百劳风池膏肓曲池绝骨三阴交。”
〔第一百二〕妇人元乳:少泽合谷膻中。
〔第一百三〕乳痈:针乳疼处膻中大陵委中少泽俞府。
〔第一百四〕月水断绝: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
问曰:“妇人之症,如何不具后穴?”
答曰:“妇人之症,难以再具,止用此穴,法无不效。更宜辨脉虚实,调之可也。”
〔第一百五〕浑身生疮:曲池合谷三里行间。
〔第一百六〕发背痈疽:肩井委中天应骑竹马。
或问:“阴症疽,满背无头,何法治之?”
答曰:“可用湿泥涂之,先干处,用蒜钱贴之,如法灸,可服五香连翘散
数帖发出。”
〔第一百七〕肾脏风疮:血郄三阴交。
〔第一百八〕疔疮(以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合谷曲池三里委中。
〔第一百九〕夹黄(胁退毒也):支沟委中肩井阳陵泉。
〔第一百一十〕伤寒头痛:合谷攒竹太阳(眉后紫脉上)。
〔第一百十一〕伤寒胁痛: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出血)。
〔第一百十二〕伤寒胸胁痛:大陵期门膻中劳宫。
〔第一百十三〕伤寒大热不退:曲池绝骨三里大椎涌泉合谷(俱宜泻)。
〔第一百十四〕伤寒热退后余热: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第一百十五〕发狂,不识尊卑:曲池绝骨百劳涌泉。
〔第一百十六〕伤寒发痉,不省人事:曲池合谷人中复溜。
〔第一百十七〕伤寒无汗:内庭(泻)合谷(补)复溜(泻)百劳。
〔第一百十八〕伤寒汗多: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
〔第一百十九〕大便不通:章门照海支沟太白。
〔第一百二十〕小便不通:阴谷阴陵泉。
〔第一百二十一〕六脉俱无:合谷复溜中极(阴症多有此)。
〔第一百二十二〕伤寒发狂:期门气海曲池。
〔第一百二十三〕伤寒发黄:腕骨申脉外关涌泉。
〔第一百二十四〕咽喉肿痛:少商天突合谷。
〔第一百二十五〕双乳蛾症:少商金津玉液。
〔第一百二十六〕单乳蛾症:少商合谷海泉。
〔第一百二十七〕小儿赤游风:百会委中。
〔第一百二十八〕浑身发红丹:百会曲池三里委中。
〔第一百二十九〕黄胆发虚浮:腕骨百劳三里涌泉(治浑身黄)中脘膏肓丹田(治色黄)阴陵泉(治酒黄)。
〔第一百三十〕肚中气块、痞块、积块:三里块中块尾。
〔第一百三十一〕五痫等症:上星鬼禄鸠尾涌泉心俞百会。
〔第一百三十二〕马痫:照海鸠尾心俞。
〔第一百三十三〕风痫:神庭素髎涌泉。
〔第一百三十四〕食痫:鸠尾中脘少商。
〔第一百三十五〕猪痫:涌泉心俞三里鸠尾中脘少商巨阙。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寒痰结胃中,失志不定,遂成数症,医者推详治之,无不效也。”
〔第一百三十六〕失志痴呆:神门鬼眼百会鸠尾。
〔第一百三十七〕口臭难近:龈交承浆。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用心过度,劳役不已,或不漱牙,藏宿物,以致秽臭。复刺:金津玉液。”
〔第一百三十八〕小儿脱肛:百会长强大肠俞。
〔第一百三十九〕霍乱转筋:承山中封。
〔第一百四十〕霍乱吐泻:中脘天枢。
〔第一百四十一〕咳逆发噫:膻中中脘大陵。
问曰:“此症从何而得?”
答曰:“皆因怒气伤肝,胃气不足。亦有胃受风邪,痰饮停滞得者;亦有气逆不顺者,故不一也。刺前未效,复刺后穴:三里肺俞行间(泻肝经怒气)。”
〔第一百四十二〕健忘失记:列缺心俞神门少海。
问曰:“此症缘何而得?”
答曰:“忧愁思虑,内动于心,外感于情,或有痰涎灌心窍,七情所感,
故有此症。复刺后穴:中脘三里。”
〔第一百四十三〕小便淋沥:阴谷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
问曰:“此症因何而得?”
答曰:“皆为酒色嗜欲不节,勉强为之,少年之过。或用金石热剂,或小便急行房,或交感之际,被人冲破,不能完事,精不得施泄,阴阳不能舒通。缘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热淋,有冷淋,有气淋,请审详治之。”
〔第一百四十四〕重舌,腰痛:合谷承浆金津玉液海泉人中。
〔第一百四十五〕便毒痈疽:昆仑承浆三阴交。
〔第一百四十六〕瘰疬结核:肩井曲池天井三阳络阴陵泉。
〔第一百四十七〕发痧等症:水分百劳大陵委中。
〔第一百四十八〕牙关脱臼:颊车百会承浆合谷。
〔第一百四十九〕舌强难言:金津玉液廉泉风府。
〔第一百五十〕口吐清涎:大陵膻中中脘劳宫。
〔第一百五十一〕四肢麻木:肩髃曲池合谷腕骨风市昆仑行间三里绝骨委中通里阳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杨氏)是一篇关于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详细论述,内容涵盖了中风、中暑、头痛、眼疾、耳疾、牙痛、腰痛、妇科病、内科病等多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以下是该内容的翻译和解释:
翻译与解释:
1. 中风
- 症状:中风前一两月或三四月,足胫会发酸、发麻,持续一段时间后缓解。这是中风的征兆。
- 治疗:应尽早灸足三里、绝骨穴,各三壮,然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煎汤淋洗,以祛除风气。春夏、夏秋交替时宜灸,最好让两足有灸疮。若中风已发,可在百会、耳前等七处穴位灸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
- 解释:中风是中医中的“风邪”侵入身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针灸通过调节气血,祛除风邪,达到治疗目的。
2. 阳症中风
- 症状:中风后不语,手足瘫痪。
- 治疗:针合谷、肩髎、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等穴,先针无病的手足,后针有病的手足。
- 解释:阳症中风多因气血壅滞,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恢复肢体功能。
3. 阴症中风
- 症状:半身不遂,手足拘挛。
- 治疗:治疗方法与阳症中风相似,但需先补后泻。
- 解释:阴症中风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疏通经络,恢复功能。
4. 中暑
- 症状:中暑后不省人事。
- 治疗:针人中、合谷、内庭、百会、中极、气海等穴。
- 解释:中暑是因暑热侵袭,导致气血逆乱,针灸通过调节气血,清热解暑。
5. 中风不省人事
- 症状:中风后昏迷不醒。
- 治疗:针人中、中冲、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哑门、大敦。
- 解释:中风昏迷多因气血逆乱,针灸通过调节气血,恢复神志。
6. 中风口噤不开
- 症状:中风后口不能张开。
- 治疗:针颊车、人中、百会、承浆、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廉泉、人中。
- 解释:口噤不开多因风痰壅滞,针灸通过祛风化痰,疏通经络。
7. 半身不遂
- 症状:中风后半身不遂。
- 治疗:针绝骨、昆仑、合谷、肩髃、曲池、手三里、足三里等穴,若无效,可再针肩井、上廉、委中。
- 解释:半身不遂多因气血运行不畅,针灸通过疏通经络,恢复肢体功能。
8. 口眼歪斜
- 症状:中风后口眼歪斜。
- 治疗:针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听会、承浆、翳风。
- 解释:口眼歪斜多因风痰壅滞,针灸通过祛风化痰,疏通经络。
9. 头痛
- 症状:正头痛或脑顶痛。
- 治疗:针百会、合谷、上星等穴,若无效,可再针神庭、太阳。
- 解释:头痛多因气血壅滞,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疼痛。
10. 偏正头风
- 症状:偏头痛或正头痛。
- 治疗:针风池、合谷、丝竹空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中脘、三里、解溪。
- 解释:头风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疼痛。
11. 头风目眩
- 症状:头风伴有目眩。
- 治疗:针解溪、丰隆等穴,若无效,可再针风池、上星、三里。
- 解释:头风目眩多因气血逆乱,针灸通过调节气血,缓解症状。
12. 头风顶痛
- 症状:头顶痛。
- 治疗:针百会、后顶、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中脘、三里、风池、合谷。
- 解释:头顶痛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疼痛。
13. 醉头风
- 症状:因醉酒或风邪引起的头痛。
- 治疗:针攒竹、印堂、三里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中脘、膻中、三里、风门。
- 解释:醉头风多因风邪或痰饮壅滞,针灸通过祛风化痰,缓解头痛。
14. 目生翳膜
- 症状:眼睛生翳膜。
- 治疗:针睛明、合谷、四白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太阳、光明、大骨空、小骨空。
- 解释:翳膜多因肝肾不足,针灸通过补益肝肾,祛除翳膜。
15. 迎风冷泪
- 症状:迎风流泪。
- 治疗:针攒竹、大骨空、小骨空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三阴交、泪孔上、中指半指尖。
- 解释:迎风冷泪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6. 目生内障
- 症状:眼睛生内障。
- 治疗:针瞳子髎、合谷、临泣、睛明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光明、天府、风池。
- 解释:内障多因肝肾不足,针灸通过补益肝肾,祛除内障。
17. 目患外瘴
- 症状:眼睛外生瘴气。
- 治疗:针小骨空、太阳、睛明、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临泣、攒竹、三里、内眦尖。
- 解释:外瘴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8. 风沿眼红涩烂
- 症状:眼睛红肿、涩烂。
- 治疗:针睛明、四白、合谷、临泣、二间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三里、光明。
- 解释:眼红涩烂多因风邪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症状。
19. 眼赤暴痛
- 症状:眼睛红肿、疼痛。
- 治疗:针合谷、三里、太阳、睛明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太阳、攒竹、丝竹空。
- 解释:眼赤暴痛多因气血壅滞,针灸通过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20. 眼红肿痛
- 症状:眼睛红肿、疼痛。
- 治疗:针睛明、合谷、四白、临泣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太溪、肾俞、行间、劳宫。
- 解释:眼红肿痛多因肝肾不足,针灸通过补益肝肾,缓解症状。
21. 努肉侵睛
- 症状:努肉侵入眼睛。
- 治疗:针风池、睛明、合谷、太阳等穴,若无效,可再针风池、期门、行间、太阳。
- 解释:努肉侵睛多因风邪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症状。
22. 怕日羞明
- 症状:怕光、羞明。
- 治疗:针小骨空、合谷、攒竹、二间等穴,若无效,可再针睛明、行间、光明。
- 解释:怕日羞明多因肝肾不足,针灸通过补益肝肾,缓解症状。
23. 鼻窒不闻香臭
- 症状:鼻子堵塞,闻不到气味。
- 治疗:针迎香、上星、五处、禾髎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水沟、风府、百劳、太渊。
- 解释:鼻窒多因风邪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症状。
24. 鼻流清涕
- 症状:鼻子流清涕。
- 治疗:针上星、人中、风府等穴,若无效,可再针百会、风池、风门、百劳。
- 解释:鼻流清涕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25. 脑寒泻臭
- 症状:脑寒,鼻子流臭液。
- 治疗:针上星、曲差、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水沟、迎香。
- 解释:脑寒泻臭多因风邪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症状。
26. 鼻渊鼻痔
- 症状:鼻渊、鼻痔。
- 治疗:针上星、风府等穴,若无效,可再针禾髎、风池、人中、百会、百劳、风门。
- 解释:鼻渊鼻痔多因风邪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症状。
27. 鼻衄不止
- 症状:鼻子流血不止。
- 治疗:针合谷、上星、百劳、风府等穴,若无效,可再针迎香、人中、印堂、京骨。
- 解释:鼻衄多因气血逆乱,针灸通过调节气血,止血。
28. 口内生疮
- 症状:口内生疮。
- 治疗:针海泉、人中、承浆、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金津、玉液、长强。
- 解释:口内生疮多因心火上炎,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29. 口眼歪斜
- 症状:口眼歪斜。
- 治疗:针颊车、合谷、地仓、人中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承浆、百会、地仓、瞳子髎。
- 解释:口眼歪斜多因风痰壅滞,针灸通过祛风化痰,疏通经络。
30. 两颊红肿生疮
- 症状:两颊红肿生疮。
- 治疗:针合谷、列缺、地仓、颊车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承浆、三里、金津、玉液。
- 解释:两颊红肿生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31. 舌肿难语
- 症状:舌头肿胀,难以说话。
- 治疗:针廉泉、金津、玉液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天突、少商。
- 解释:舌肿难语多因痰湿壅滞,针灸通过祛痰利湿,缓解症状。
32. 牙齿肿痛
- 症状:牙齿肿痛。
- 治疗:针吕细、颊车、龙玄、合谷等穴。
- 解释:牙齿肿痛多因风火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疼痛。
33. 上片牙疼
- 症状:上牙疼痛。
- 治疗:针吕细、太渊、人中。
- 解释:上牙疼痛多因风火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疼痛。
34. 下片牙疼
- 症状:下牙疼痛。
- 治疗:针合谷、龙玄、承浆、颊车。
- 解释:下牙疼痛多因风火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疼痛。
35. 耳内虚鸣
- 症状:耳内虚鸣。
- 治疗:针肾俞、三里、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太溪、听会、三里。
- 解释:耳内虚鸣多因肾虚,针灸通过补益肾气,缓解症状。
36. 耳红肿痛
- 症状:耳朵红肿疼痛。
- 治疗:针听会、合谷、颊车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三里、合谷、翳风。
- 解释:耳红肿痛多因风火或湿热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清热,缓解疼痛。
37. 聤耳生疮,出脓水
- 症状:耳朵生疮,流脓水。
- 治疗:针翳风、合谷、耳门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听会、三里。
- 解释:聤耳生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38. 耳聋气闭
- 症状:耳聋,气闭。
- 治疗:针听宫、听会、翳风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三里、合谷。
- 解释:耳聋气闭多因气血壅滞,针灸通过疏通经络,缓解症状。
39. 手臂麻木不仁
- 症状:手臂麻木,感觉迟钝。
- 治疗:针肩髃、曲池、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肩井、列缺。
- 解释:手臂麻木多因气血运行不畅,针灸通过疏通经络,缓解症状。
40. 手臂冷风酸痛
- 症状:手臂冷风酸痛。
- 治疗:针肩井、曲池、手三里、下廉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手五里、经渠、上廉。
- 解释:手臂冷风酸痛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疼痛。
41. 手臂红肿疼痛
- 症状:手臂红肿疼痛。
- 治疗:针五里、曲池、通里、中渚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合谷、尺泽。
- 解释:手臂红肿疼痛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疼痛。
42. 手臂红肿及疽
- 症状:手臂红肿及疽。
- 治疗:针中渚、液门、曲池、合谷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上都、阳池。
- 解释:手臂红肿及疽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43. 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
- 症状:手臂拘挛,两手筋紧不开。
- 治疗:针阳池、合谷、尺泽、曲池、中渚等穴,若无效,可再针肩髃、中渚、少商、手三里。
- 解释:手臂拘挛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44. 肩背红肿疼痛
- 症状:肩背红肿疼痛。
- 治疗:针肩髃、风门、中渚、大杼等穴,若无效,可再针膏肓、肺俞、肩髃。
- 解释:肩背红肿疼痛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疼痛。
45. 心胸疼痛
- 症状:心胸疼痛。
- 治疗:针大陵、内关、曲泽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中脘、上脘、三里。
- 解释:心胸疼痛多因气血壅滞,针灸通过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46. 胁肋疼痛
- 症状:胁肋疼痛。
- 治疗:针支沟、章门、外关等穴,若无效,可再针行间、中封、期门、阳陵泉。
- 解释:胁肋疼痛多因肝气郁结,针灸通过疏肝理气,缓解疼痛。
47. 腹内疼痛
- 症状:腹内疼痛。
- 治疗:针内关、三里、中脘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关元、水分、天枢。
- 解释:腹内疼痛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疼痛。
48. 小腹胀满
- 症状:小腹胀满。
- 治疗:针内庭、三里、三阴交等穴,若无效,可再针照海、大敦、中脘、气海。
- 解释:小腹胀满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49. 两足麻木
- 症状:两足麻木。
- 治疗:针阳辅、阳交、绝骨、行间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昆仑、绝骨、丘墟。
- 解释:两足麻木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50. 两膝红肿疼痛
- 症状:两膝红肿疼痛。
- 治疗:针膝关、委中等穴,若无效,可再针阳陵泉、中脘、丰隆。
- 解释:两膝红肿疼痛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疼痛。
51. 足不能行
- 症状:足不能行走。
- 治疗:针丘墟、行间、昆仑、太冲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三里、阳辅、三阴交、复溜。
- 解释:足不能行多因肾虚,针灸通过补益肾气,恢复功能。
52. 脚弱无力
- 症状:脚弱无力。
- 治疗:针公孙、三里、绝骨、申脉等穴,若无效,可再针昆仑、阳辅。
- 解释:脚弱无力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恢复功能。
53. 红肿脚气生疮
- 症状:脚气生疮,红肿疼痛。
- 治疗:针照海、昆仑、京骨、委中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三里、三阴交。
- 解释:脚气生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54. 脚背红肿痛
- 症状:脚背红肿疼痛。
- 治疗:针太冲、临泣、行间、内庭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丘墟、昆仑。
- 解释:脚背红肿疼痛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疼痛。
55. 穿跟草鞋风
- 症状:脚底疼痛,如穿草鞋。
- 治疗:针照海、丘墟、商丘、昆仑等穴,若无效,可再针太冲、解溪。
- 解释:穿跟草鞋风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疼痛。
56. 风痛不能转侧,举步艰难
- 症状:风痛,不能转侧,举步艰难。
- 治疗:针环跳、风市、昆仑、居髎、三里、阳陵泉等穴,若无效,可再针五枢、阳辅、支沟。
- 解释:风痛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疼痛。
57. 腰脚疼痛
- 症状:腰脚疼痛。
- 治疗:针委中、人中。
- 解释:腰脚疼痛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疼痛。
58. 肾虚腰痛
- 症状:肾虚腰痛。
- 治疗:针肾俞、委中、太溪、白环俞。
- 解释:肾虚腰痛多因肾气不足,针灸通过补益肾气,缓解疼痛。
59. 腰脊强痛
- 症状:腰脊强痛。
- 治疗:针人中、委中。
- 解释:腰脊强痛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疼痛。
60. 挫闪腰胁痛
- 症状:挫闪引起的腰胁疼痛。
- 治疗:针尺泽、委中、人中,若无效,可再针昆仑、束骨、支沟、阳陵泉。
- 解释:挫闪腰胁痛多因气血运行不畅,针灸通过疏通经络,缓解疼痛。
61. 浑身浮肿生疮
- 症状:浑身浮肿,生疮。
- 治疗:针曲池、合谷、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
- 解释:浑身浮肿生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62. 四肢浮肿
- 症状:四肢浮肿。
- 治疗:针中都、合谷、曲池、中渚、液门,若无效,可再针行间、内庭、三阴交、阴陵泉。
- 解释:四肢浮肿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63. 单蛊胀
- 症状:单侧腹胀。
- 治疗:针气海、行间、三里、内庭、水分、食关。
- 解释:单蛊胀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64. 双蛊胀
- 症状:双侧腹胀。
- 治疗:针支沟、合谷、曲池、水分,若无效,可再针三里、三阴交、行间、内庭。
- 解释:双蛊胀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65. 小便不通
- 症状:小便不通。
- 治疗:针阴陵泉、气海、三阴交,若无效,可再针阴谷、大陵。
- 解释:小便不通多因膀胱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66. 小便滑数
- 症状:小便频数,滑利。
- 治疗:针中极、肾俞、阴陵泉,若无效,可再针三阴交、气海。
- 解释:小便滑数多因肾虚,针灸通过补益肾气,缓解症状。
67. 大便秘结,不通
- 症状:大便秘结,不通。
- 治疗:针章门、太白、照海,需先补后泻。
- 解释:大便秘结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68. 大便泄泻不止
- 症状:大便泄泻不止。
- 治疗:针中脘、天枢、中极。
- 解释:大便泄泻多因脾胃虚弱,针灸通过补益脾胃,缓解症状。
69. 赤白痢疾
- 症状:赤白痢疾。
- 治疗:若赤痢,针内庭、天枢、隐白、气海、照海、内关;若白痢,针外关、中脘、隐白、天枢、申脉。
- 解释:赤白痢疾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70. 脏毒下血
- 症状:脏毒下血。
- 治疗:针承山、脾俞、精宫、长强。
- 解释:脏毒下血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71. 脱肛久痔
- 症状:脱肛,久痔。
- 治疗:针二白、百会、精宫、长强。
- 解释:脱肛久痔多因气虚,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72. 脾寒发疟
- 症状:脾寒发疟。
- 治疗:针后溪、间使、大椎、身柱、三里、绝骨、合谷、膏肓。
- 解释:脾寒发疟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73. 疟,先寒后热
- 症状:疟疾,先寒后热。
- 治疗:针绝骨、百会、膏肓、合谷。
- 解释:疟疾多因疟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邪扶正,缓解症状。
74. 疟,先热后寒
- 症状:疟疾,先热后寒。
- 治疗:针曲池(先补后泻)、绝骨(先泻后补)、膏肓、百劳。
- 解释:疟疾多因疟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邪扶正,缓解症状。
75. 热多寒少
- 症状:疟疾,热多寒少。
- 治疗:针后溪、间使、百劳、曲池。
- 解释:疟疾多因疟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邪扶正,缓解症状。
76. 寒多热少
- 症状:疟疾,寒多热少。
- 治疗:针后溪、百劳、曲池。
- 解释:疟疾多因疟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邪扶正,缓解症状。
77. 翻胃吐食
- 症状:翻胃,吐食。
- 治疗:针中脘、脾俞、中魁、三里。
- 解释:翻胃吐食多因脾胃虚弱,针灸通过补益脾胃,缓解症状。
78. 饮水不能进,五噎
- 症状:饮水不能进,五噎。
- 治疗:针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大陵、支沟、上脘。
- 解释:五噎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79. 哮吼嗽喘
- 症状:哮吼,咳嗽,气喘。
- 治疗:针俞府、天突、膻中、肺俞、三里、中脘,若无效,可再针膏肓、气海、关元、乳根。
- 解释:哮吼嗽喘多因痰饮壅滞,针灸通过祛痰利湿,缓解症状。
80. 咳嗽红痰
- 症状:咳嗽,吐红痰。
- 治疗:针百劳、肺俞、中脘、三里,若无效,可再针膏肓、肾俞、肺俞、乳根。
- 解释:咳嗽红痰多因肺热,针灸通过清热化痰,缓解症状。
81. 吐血等症
- 症状:吐血。
- 治疗:针膻中、中脘、气海、三里、乳根、支沟,若无效,可再针肺俞、肾俞、肝俞、膏肓、关元。
- 解释:吐血多因气血逆乱,针灸通过调节气血,止血。
82. 肺壅咳嗽
- 症状:肺壅,咳嗽。
- 治疗:针肺俞、膻中、支沟、大陵,若无效,可再针风门、三里、支沟。
- 解释:肺壅咳嗽多因肺热,针灸通过清热化痰,缓解症状。
83. 久嗽不愈
- 症状:久嗽不愈。
- 治疗:针肺俞、三里、膻中、乳根、风门、缺盆。
- 解释:久嗽不愈多因肺虚,针灸通过补益肺气,缓解症状。
84. 传尸痨瘵
- 症状:传尸痨瘵。
- 治疗:针鸠尾、肺俞、中极、四花(先灸),若无效,可再针膻中、涌泉、百会、膏肓、三里、中脘。
- 解释:传尸痨瘵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85. 消渴
- 症状:消渴。
- 治疗:针金津、玉液、承浆,若无效,可再针海泉、人中、廉泉、气海、肾俞。
- 解释:消渴多因肾虚,针灸通过补益肾气,缓解症状。
86. 遗精白浊
- 症状:遗精,白浊。
- 治疗:针心俞、肾俞、关元、三阴交,若无效,可再针命门、白环俞。
- 解释:遗精白浊多因肾虚,针灸通过补益肾气,缓解症状。
87. 阴茎虚痛
- 症状:阴茎虚痛。
- 治疗:针中极、太溪、复溜、三阴交,若无效,可再针血郄、中极、海底、内关、阴陵泉。
- 解释:阴茎虚痛多因肾虚,针灸通过补益肾气,缓解疼痛。
88. 阴汗偏坠
- 症状:阴汗,偏坠。
- 治疗:针阑门、三阴交。
- 解释:阴汗偏坠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89. 木肾不痛,肿如升
- 症状:木肾不痛,肿如升。
- 治疗:针归来、大敦、三阴交。
- 解释:木肾不痛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90. 贲豚乳弦
- 症状:贲豚,乳弦。
- 治疗:针关门、关元、水道、三阴交,若无效,可再针海底、归来、关元、三阴交。
- 解释:贲豚乳弦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91. 妇女赤白带下
- 症状:妇女赤白带下。
- 治疗:针气海、中极、白环俞、肾俞,若无效,可再针气海、三阴交、阳交(补多泻少)。
- 解释:赤白带下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92. 妇女无子
- 症状:妇女无子。
- 治疗:针子宫、中极。
- 解释:妇女无子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93. 妇女多子
- 症状:妇女多子。
- 治疗:针石门、三阴交。
- 解释:妇女多子多因气血旺盛,针灸通过调节气血,缓解症状。
94. 经事不调
- 症状:经事不调。
- 治疗:针中极、肾俞、气海、三阴交。
- 解释:经事不调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95. 妇女难产
- 症状:妇女难产。
- 治疗:针独阴、合谷、三阴交。
- 解释:难产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96. 血崩漏下
- 症状:血崩,漏下。
- 治疗:针中极、子宫。
- 解释:血崩漏下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止血。
97. 产后血块痛
- 症状:产后血块痛。
- 治疗:针气海、三阴交。
- 解释:产后血块痛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疼痛。
98. 胎衣不下
- 症状:胎衣不下。
- 治疗:针中极、三阴交。
- 解释:胎衣不下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99. 心烦热,头目昏沉
- 症状:心烦热,头目昏沉。
- 治疗:针合谷、百劳、中泉、心俞、劳宫、涌泉,若无效,可再针少商、曲池、肩井、心俞。
- 解释:心烦热多因心火上炎,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00. 阴门忽然红肿疼
- 症状:阴门忽然红肿疼痛。
- 治疗:针会阴、中极、三阴交。
- 解释:阴门红肿疼痛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01. 妇女血崩不止
- 症状:妇女血崩不止。
- 治疗:针丹田、中极、肾俞、子宫,若无效,可再针百劳、风池、膏肓、曲池、绝骨、三阴交。
- 解释:血崩不止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止血。
102. 妇人元乳
- 症状:妇人无乳。
- 治疗:针少泽、合谷、膻中。
- 解释:妇人无乳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03. 乳痈
- 症状:乳痈。
- 治疗:针乳疼处、膻中、大陵、委中、少泽、俞府。
- 解释:乳痈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04. 月水断绝
- 症状:月水断绝。
- 治疗:针中极、肾俞、合谷、三阴交。
- 解释:月水断绝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05. 浑身生疮
- 症状:浑身生疮。
- 治疗:针曲池、合谷、三里、行间。
- 解释:浑身生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06. 发背痈疽
- 症状:发背痈疽。
- 治疗:针肩井、委中、天应、骑竹马,若无效,可用湿泥涂之,先干处用蒜钱贴之,灸之,服五香连翘散。
- 解释:发背痈疽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07. 肾脏风疮
- 症状:肾脏风疮。
- 治疗:针血郄、三阴交。
- 解释:肾脏风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08. 疔疮
- 症状:疔疮。
- 治疗:针合谷、曲池、三里、委中,若无效,可用针挑,有血可治,无血不可治。
- 解释:疔疮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09. 夹黄
- 症状:夹黄(胁退毒)。
- 治疗:针支沟、委中、肩井、阳陵泉。
- 解释:夹黄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10. 伤寒头痛
- 症状:伤寒头痛。
- 治疗:针合谷、攒竹、太阳(眉后紫脉上)。
- 解释:伤寒头痛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疼痛。
111. 伤寒胁痛
- 症状:伤寒胁痛。
- 治疗:针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出血)。
- 解释:伤寒胁痛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疼痛。
112. 伤寒胸胁痛
- 症状:伤寒胸胁痛。
- 治疗:针大陵、期门、膻中、劳宫。
- 解释:伤寒胸胁痛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疼痛。
113. 伤寒大热不退
- 症状:伤寒大热不退。
- 治疗:针曲池、绝骨、三里、大椎、涌泉、合谷(俱宜泻)。
- 解释:伤寒大热不退多因热邪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14. 伤寒热退后余热
- 症状:伤寒热退后余热。
- 治疗:针风门、合谷、行间、绝骨。
- 解释:伤寒余热多因热邪未清,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15. 发狂,不识尊卑
- 症状:发狂,不识尊卑。
- 治疗:针曲池、绝骨、百劳、涌泉。
- 解释:发狂多因热邪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16. 伤寒发痉,不省人事
- 症状:伤寒发痉,不省人事。
- 治疗:针曲池、合谷、人中、复溜。
- 解释:伤寒发痉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17. 伤寒无汗
- 症状:伤寒无汗。
- 治疗:针内庭(泻)、合谷(补)、复溜(泻)、百劳。
- 解释:伤寒无汗多因寒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118. 伤寒汗多
- 症状:伤寒汗多。
- 治疗:针内庭、合谷(泻)、复溜(补)、百劳。
- 解释:伤寒汗多多因气虚,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19. 大便不通
- 症状:大便不通。
- 治疗:针章门、照海、支沟、太白。
- 解释:大便不通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120. 小便不通
- 症状:小便不通。
- 治疗:针阴谷、阴陵泉。
- 解释:小便不通多因膀胱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121. 六脉俱无
- 症状:六脉俱无。
- 治疗:针合谷、复溜、中极(阴症多有此)。
- 解释:六脉俱无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22. 伤寒发狂
- 症状:伤寒发狂。
- 治疗:针期门、气海、曲池。
- 解释:伤寒发狂多因热邪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23. 伤寒发黄
- 症状:伤寒发黄。
- 治疗:针腕骨、申脉、外关、涌泉。
- 解释:伤寒发黄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24. 咽喉肿痛
- 症状:咽喉肿痛。
- 治疗:针少商、天突、合谷。
- 解释:咽喉肿痛多因风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25. 双乳蛾症
- 症状:双乳蛾症。
- 治疗:针少商、金津、玉液。
- 解释:双乳蛾症多因风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26. 单乳蛾症
- 症状:单乳蛾症。
- 治疗:针少商、合谷、海泉。
- 解释:单乳蛾症多因风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27. 小儿赤游风
- 症状:小儿赤游风。
- 治疗:针百会、委中。
- 解释:赤游风多因风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28. 浑身发红丹
- 症状:浑身发红丹。
- 治疗:针百会、曲池、三里、委中。
- 解释:红丹多因风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29. 黄胆发虚浮
- 症状:黄胆发虚浮。
- 治疗:针腕骨、百劳、三里、涌泉(治浑身黄)、中脘、膏肓、丹田(治色黄)、阴陵泉(治酒黄)。
- 解释:黄胆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30. 肚中气块、痞块、积块
- 症状:肚中气块、痞块、积块。
- 治疗:针三里、块中、块尾。
- 解释:气块、痞块、积块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131. 五痫等症
- 症状:五痫等症。
- 治疗:针上星、鬼禄、鸠尾、涌泉、心俞、百会。
- 解释:五痫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32. 马痫
- 症状:马痫。
- 治疗:针照海、鸠尾、心俞。
- 解释:马痫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33. 风痫
- 症状:风痫。
- 治疗:针神庭、素髎、涌泉。
- 解释:风痫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34. 食痫
- 症状:食痫。
- 治疗:针鸠尾、中脘、少商。
- 解释:食痫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35. 猪痫
- 症状:猪痫。
- 治疗:针涌泉、心俞、三里、鸠尾、中脘、少商、巨阙。
- 解释:猪痫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36. 失志痴呆
- 症状:失志痴呆。
- 治疗:针神门、鬼眼、百会、鸠尾。
- 解释:失志痴呆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37. 口臭难近
- 症状:口臭难近。
- 治疗:针龈交、承浆,若无效,可再针金津、玉液。
- 解释:口臭多因心火上炎,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38. 小儿脱肛
- 症状:小儿脱肛。
- 治疗:针百会、长强、大肠俞。
- 解释:小儿脱肛多因气虚,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39. 霍乱转筋
- 症状:霍乱转筋。
- 治疗:针承山、中封。
- 解释:霍乱转筋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140. 霍乱吐泻
- 症状:霍乱吐泻。
- 治疗:针中脘、天枢。
- 解释:霍乱吐泻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141. 咳逆发噫
- 症状:咳逆发噫。
- 治疗:针膻中、中脘、大陵,若无效,可再针三里、肺俞、行间(泻肝经怒气)。
- 解释:咳逆发噫多因气滞,针灸通过理气化滞,缓解症状。
142. 健忘失记
- 症状:健忘失记。
- 治疗:针列缺、心俞、神门、少海,若无效,可再针中脘、三里。
- 解释:健忘失记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43. 小便淋沥
- 症状:小便淋沥。
- 治疗:针阴谷、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
- 解释:小便淋沥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44. 重舌,腰痛
- 症状:重舌,腰痛。
- 治疗:针合谷、承浆、金津、玉液、海泉、人中。
- 解释:重舌多因心火上炎,针灸通过清热降火,缓解症状。
145. 便毒痈疽
- 症状:便毒痈疽。
- 治疗:针昆仑、承浆、三阴交。
- 解释:便毒痈疽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46. 瘰疬结核
- 症状:瘰疬结核。
- 治疗:针肩井、曲池、天井、三阳络、阴陵泉。
- 解释:瘰疬结核多因湿热侵袭,针灸通过清热利湿,缓解症状。
147. 发痧等症
- 症状:发痧等症。
- 治疗:针水分、百劳、大陵、委中。
- 解释:发痧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148. 牙关脱臼
- 症状:牙关脱臼。
- 治疗:针颊车、百会、承浆、合谷。
- 解释:牙关脱臼多因气血虚弱,针灸通过补益气血,缓解症状。
149. 舌强难言
- 症状:舌强难言。
- 治疗:针金津、玉液、廉泉、风府。
- 解释:舌强难言多因风邪侵袭,针灸通过祛风通络,缓解症状。
150. 口吐清涎
- 症状:口吐清涎。
- 治疗:针大陵、膻中、中脘、劳宫。
- 解释:口吐清涎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151. 四肢麻木
- 症状:四肢麻木。
- 治疗:针肩髃、曲池、合谷、腕骨、风市、昆仑、行间、三里、绝骨、委中、通里、阳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
- 解释:四肢麻木多因寒湿侵袭,针灸通过祛风散寒,缓解症状。
总结: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杨氏)详细论述了多种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涵盖了中风、头痛、眼疾、耳疾、牙痛、腰痛、妇科病、内科病等。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针灸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清热利湿,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该篇内容系统全面,为后世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