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
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
《铜人》治风,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方》于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百壮。心俞禁灸。若中风则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之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不通其变也。
灸法
《千金方》云:“凡灸法,坐点穴,则坐灸;卧点穴,则卧灸;立点穴,则立灸,须四体平直,毋令倾侧。若倾侧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明堂》云:“须得身体平直,毋令蜷缩,坐点毋令俯仰,立点毋令倾侧。”
炷火先后
《资生》云:“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
《明堂》云:“先灸上,后灸下,先灸少,后灸多,皆宜审之。”王节斋曰:“灸火须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后灸上。”
白话文翻译及解释
壮数多少
《千金方》中提到:“凡提到壮数时,如果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病情较重且根深蒂固,可以按照方剂中规定的壮数加倍;如果是老人、小孩或体质虚弱的人,则可以减半。扁鹊的灸法中有灸至三五百壮甚至千壮的记载,但这有些过度。曹氏灸法中,有的灸百壮,有的灸五十壮。《小品》等医书中也是如此。只有《明堂本经》中提到:‘针刺六分深,灸三壮。’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论述。因此后人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能根据病情的轻重来增减壮数。”
在灸头部和颈部时,壮数一般不超过七壮,最多累积到七七壮(即49壮)。《铜人》中提到,治疗风病时,灸上星、前顶、百会等穴位,壮数可达二百壮;灸腹部和背部时,壮数可达五百壮。但对于鸠尾、巨阙等穴位,不宜灸太多,灸多了会导致四肢变得细弱无力。《千金方》中提到,灸足三里穴时,壮数可以多达三百壮。心俞穴是禁灸的,但如果中风,则需紧急灸至百壮。总之,壮数的使用应根据病情的轻重来灵活调整,不能拘泥于一种说法而不懂得变通。
灸法
《千金方》中提到:“凡灸法,如果坐着点穴,就坐着灸;如果躺着点穴,就躺着灸;如果站着点穴,就站着灸。必须保持四肢平直,不要让身体倾斜。如果身体倾斜,穴位不正,只会白白损伤好的肌肉。”
《明堂》中提到:“灸时必须保持身体平直,不要蜷缩;坐着点穴时不要俯仰,站着点穴时不要倾斜。”
炷火先后
《资生》中提到:“凡灸时,应当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即从头向左逐渐向下灸,然后再从头向右逐渐向下灸,先灸上部后灸下部。”
《明堂》中提到:“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壮数少的穴位,后灸壮数多的穴位,这些都需要仔细斟酌。”王节斋说:“灸火必须自上而下,不能先灸下部,后灸上部。”
解释
壮数多少:壮数是指每次灸疗时所用的艾炷数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的轻重,壮数可以有所增减。灸疗的壮数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灸法:灸疗时,患者的体位应与点穴时的体位一致,保持身体平直,避免倾斜或蜷缩,以确保穴位准确,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炷火先后:灸疗的顺序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的原则,即先灸阳经穴位,后灸阴经穴位;先灸上部穴位,后灸下部穴位。这样的顺序有助于更好地调理气血,达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