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六气为病歌
诸暴强直支痛,里急筋缩腰戾,本足肝胆二经,厥阴风木之气。
诸病喘呕及吐酸,暴注下迫转筋难,小便浑浊血溢泄,瘤气结核疡疹斑。
痈疽吐下霍乱症,瞀郁肿胀鼻塞干,鼽衄淋泌身发热,恶寒战栗惊惑间。
笑悲谵妄衄蔑污,腹胀鼓之有声和,少阴君火手二经,真心小肠气之过。
痓与强直积饮殢,霍乱中满诸膈痞,体重吐下跗肿痿,肉如泥之按不起。
太阴湿土二足经,脾与从中胃之气。
诸热瞀瘛筋惕惕,悸动搐搦瘛瘲极,暴喑冒昧躁扰狂,骂詈惊骇气上逆。
跗肿疼酸嚏呕疮,喉痹耳鸣聋欲闭,呕痛溢食下不能,目昧不明瞤瘛翳。
或禁栗之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注利,少阳相火手二经,心包络与三焦气。
诸涩枯涸闭,干劲揭皴起,阳明之燥金,肺与大肠气。
上下水液出澄冷,症瘕颓疝坚痞病,腹满急痛痢白清,食已不饥吐痢腥。
屈伸不便与厥逆,厥逆禁固太阳经。肾与膀胱为寒水,阴阳标本六气里。

《针灸大成》卷三中的“六气为病歌”是一首用诗歌形式总结六气(风、火、湿、相火、燥、寒)致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脏腑经络关系的歌诀。以下是白话文翻译及其解释:


白话文翻译:

  1. 风木之气(厥阴风木,肝胆经)
    突然出现的强直、肢体疼痛、筋脉拘急、腰部扭曲等症状,多与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有关,属于风木之气致病。

  2. 君火之气(少阴君火,心与小肠经)
    气喘、呕吐、吐酸水、突然腹泻、里急后重、转筋困难、小便浑浊、便血、瘤气、结核、疮疡、斑疹、痈疽、呕吐、腹泻、霍乱、精神昏乱、郁结、肿胀、鼻塞、鼻干、鼻衄、淋证、发热、恶寒、战栗、惊恐、迷惑、哭笑无常、谵妄、污血、腹胀如鼓等,多与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有关,属于君火之气致病。

  3. 湿土之气(太阴湿土,脾与胃经)
    痓病(痉挛)、强直、积饮、霍乱、中满、膈痞、体重、呕吐、腹泻、足跗肿胀、肌肉痿软如泥、按之不起等,多与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有关,属于湿土之气致病。

  4. 相火之气(少阳相火,心包与三焦经)
    发热、神志昏乱、筋脉抽搐、心悸、躁动、狂躁、骂人、惊骇、气逆、足跗肿痛、酸楚、喷嚏、呕吐、疮疡、喉痹、耳鸣、耳聋、目眩、呕吐疼痛、食不下、视力模糊、眼睑跳动、禁栗如丧神、暴病、暴死、暴泻等,多与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有关,属于相火之气致病。

  5. 燥金之气(阳明燥金,肺与大肠经)
    干燥、枯涸、闭塞、皮肤干裂、揭起等,多与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有关,属于燥金之气致病。

  6. 寒水之气(太阳寒水,肾与膀胱经)
    小便清冷、下痢清稀、症瘕、颓疝、坚痞、腹满急痛、食后不饥、呕吐腥臭、屈伸不便、厥逆、四肢拘急等,多与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有关,属于寒水之气致病。


解释:

这首诗歌将六气(风、火、湿、相火、燥、寒)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反映了中医“六气致病”的理论。六气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当其过盛或不及时,会影响人体,导致疾病。每一气对应特定的脏腑经络,并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 风木之气:主肝胆,表现为风邪所致的强直、疼痛、筋脉拘急等。
  2. 君火之气:主心与小肠,表现为火热之邪所致的气喘、呕吐、腹泻、精神症状等。
  3. 湿土之气:主脾与胃,表现为湿邪所致的肿胀、呕吐、腹泻、肌肉痿软等。
  4. 相火之气:主心包与三焦,表现为火热之邪所致的发热、抽搐、狂躁、惊骇等。
  5. 燥金之气:主肺与大肠,表现为燥邪所致的干燥、枯涸、皮肤干裂等。
  6. 寒水之气:主肾与膀胱,表现为寒邪所致的清冷、腹痛、厥逆、拘急等。

这首诗歌不仅总结了六气致病的临床表现,还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自然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