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五络脉(节要)
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呿,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搔,补之。
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高摇,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白话文翻译
《针灸大成》卷七·十五络脉(节要)
手太阴肺经的别络,名叫列缺。从手腕上方的分间开始,沿着手太阴肺经,直入手掌,分散到鱼际。如果实证表现为手掌发热,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打哈欠、小便频数,可以补之。列缺穴位于手腕上方一寸半处,别走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的别络,名叫通里。位于手腕上方一寸处,别走手太阳小肠经,沿着经脉进入心中,联系舌根,属目系。如果实证表现为胸膈不适,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不能说话,可以补之。
手厥阴心包经的别络,名叫内关。位于手掌上方两寸两筋之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沿着经脉上行联系心包络心系。如果实证表现为心痛,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头部僵硬,可以补之。
手太阳小肠经的别络,名叫支正。位于手腕上方五寸处,别走手少阴心经,其分支向上走到肘部,联系肩髃。如果实证表现为关节松弛、肘部无力,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生疣,小的像指痂疥,可以补之。
手阳明大肠经的别络,名叫偏历。位于手腕上方三寸处,别走手太阴肺经;其分支沿着手臂上行,经过肩髃,上到曲颊偏齿;另一分支进入耳中,合于宗脉。如果实证表现为龋齿、耳聋,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牙齿寒冷、膈肌麻痹,可以补之。
手少阳三焦经的别络,名叫外关。位于手腕上方两寸处,外绕手臂,注入胸中,别走手厥阴心包经。如果实证表现为肘部挛缩,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手臂无力,可以补之。
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名叫飞扬。位于踝关节上方七寸处,别走足少阴肾经。如果实证表现为鼻塞、头背痛,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鼻衄,可以补之。
足少阳胆经的别络,名叫光明。位于踝关节上方五寸处,别走足厥阴肝经,下络足跗。如果实证表现为厥逆,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下肢痿弱,坐立困难,可以补之。
足阳明胃经的别络,名叫丰隆。位于踝关节上方八寸处,别走足太阴脾经。其分支沿着胫骨外侧上行,联系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如果病气上逆表现为喉痹、突然失声,实证表现为狂癫,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足部无力、胫骨枯槁,可以补之。
足太阴脾经的别络,名叫公孙。位于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处,别走足阳明胃经。其分支进入肠胃,如果厥气上逆表现为霍乱。实证表现为肠中剧痛,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鼓胀,可以补之。
足少阴肾经的别络,名叫大钟。位于踝关节后方绕跟,别走足太阳膀胱经;其分支沿着经脉上行联系心包下,外贯腰脊。如果病气上逆表现为烦闷,实证表现为闭癃,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腰痛,可以补之。
足厥阴肝经的别络,名叫蠡沟。位于内踝上方五寸处,别走足少阳胆经;其分支沿着胫骨上行联系睾丸,结于阴茎。如果病气上逆表现为睾丸肿大、突然疝气,实证表现为阴茎挺长,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突然瘙痒,可以补之。
任脉的别络,名叫尾翳,位于鸠尾下方,分散于腹部。如果实证表现为腹部皮肤疼痛,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瘙痒,可以补之。
督脉的别络,名叫长强,沿着脊柱上行到项部,分散到头上,下到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阳膀胱经,进入脊柱。如果实证表现为脊柱僵硬,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头部沉重、摇晃,可以补之。
脾之大络,名叫大包。位于渊液下方三寸处,分布在胸胁。如果实证表现为全身疼痛,可以泻之;虚证表现为全身关节松弛,可以补之。
以上十五络脉,实证时络脉明显可见,虚证时络脉下沉,看不见时,可以上下寻找。每个人的经脉不同,络脉的分布也有所不同。
解释
该内容主要介绍了人体十五络脉的分布、功能及对应的治疗方法。络脉是经脉的分支,起到沟通表里、运行气血的作用。每条络脉都有其特定的循行路线和功能,实证和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通过针灸的泻法和补法,可以调节络脉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