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长刺节论
歧伯曰:“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刺俞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有积,刺皮牦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阴刺谓卒刺。髎一作髀,四椎恐为五椎,谓心俞应少腹。炅,热也。气狂乱也。

白话文翻译

岐伯说:“针灸医生在治疗时,不一定非要进行详细的诊断,只需要听病人描述病情即可。如果病在头部,表现为头痛,就在头部进行针刺,针刺至骨头,病就会痊愈。但要注意,针刺时不要损伤到骨头、肌肉和皮肤,皮肤是针刺的通道。阴刺是指突然的针刺,刺入一侧的四个部位,用于治疗寒热病。对于病邪深入脏腑的情况,针刺要深达大脏腑,靠近脏腑时要刺背部,因为背部的腧穴与脏腑相通,针刺靠近脏腑时,脏腑的寒热病邪就会消除。针刺腧穴的关键在于拔出针时要稍微出血。治疗脓肿时,针刺脓肿的部位,根据脓肿的大小和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脓肿大的要多放血,小的要深刺,但必须保持针的直入直出,直到脓肿消除为止。如果病在少腹,表现为积聚,就针刺皮肤以下,至少腹为止;同时针刺脊柱两旁第四椎间的穴位,以及两侧髂骨和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的热气下行,使病邪消除。如果病在少腹,表现为腹痛,无法大小便,这种病叫做疝,是由寒邪引起的。针刺少腹和两股之间的部位,以及腰部和髂骨之间的部位,多次针刺,直到局部发热,病就会痊愈。如果病在筋,表现为筋挛缩、关节痛,无法行走,这种病叫做筋痹,针刺筋的部位,针刺时要刺入分肉之间,不要刺到骨头,直到筋部发热,病就会痊愈。如果病在肌肤,表现为肌肤疼痛,这种病叫做肌痹,是由寒湿引起的,针刺大分和小分的部位,多次深刺,直到局部发热,但不要损伤筋骨,否则会引起痈肿或其他病变,直到各部位都发热,病就会痊愈。如果病在骨,表现为骨重无法举起,骨髓酸痛,寒气侵袭,这种病叫做骨痹,针刺时要深刺,但不要损伤脉和肌肉,直到骨部发热,病就会痊愈。如果病在阳脉,表现为忽冷忽热,各部位也忽冷忽热,这种病叫做狂,针刺时要使脉虚,直到各部位发热,病就会痊愈。如果病初发时,一年发作一次,不治疗的话会每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的话会每月发作四五次,这种病叫做癫病,针刺各部位和各脉,如果没有寒邪,就用针来调理,直到病痊愈。如果病表现为风邪侵袭,忽冷忽热,出汗频繁,一天多次,先针刺各分理和络脉,出汗后仍然忽冷忽热,就每三天针刺一次,一百天后病就会痊愈。如果病表现为大风,骨节沉重,须眉脱落,这种病叫做大风,针刺肌肉,直到出汗,持续一百天,然后针刺骨髓,直到出汗,再持续一百天,总共二百天后须眉重新长出,就可以停止针刺。”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针灸治疗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内容涉及不同部位和病症的针刺技巧。以下是具体解释:

  1. 针刺的基本原则:针灸医生在治疗时,不一定非要进行详细的诊断,只需要听病人描述病情即可。针刺时要根据病位和病情的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和部位,同时要注意不要损伤到骨头、肌肉和皮肤。

  2. 不同病症的针刺方法

    • 头痛:针刺头部,针刺至骨头,病就会痊愈。
    • 寒热病:阴刺是指突然的针刺,刺入一侧的四个部位,用于治疗寒热病。
    • 病邪深入脏腑:针刺要深达大脏腑,靠近脏腑时要刺背部,因为背部的腧穴与脏腑相通。
    • 脓肿:针刺脓肿的部位,根据脓肿的大小和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脓肿大的要多放血,小的要深刺。
    • 少腹积聚:针刺皮肤以下,至少腹为止;同时针刺脊柱两旁第四椎间的穴位,以及两侧髂骨和季胁肋间的穴位。
    • :针刺少腹和两股之间的部位,以及腰部和髂骨之间的部位,多次针刺,直到局部发热,病就会痊愈。
    • 筋痹:针刺筋的部位,针刺时要刺入分肉之间,不要刺到骨头,直到筋部发热,病就会痊愈。
    • 肌痹:针刺大分和小分的部位,多次深刺,直到局部发热,但不要损伤筋骨。
    • 骨痹:针刺时要深刺,但不要损伤脉和肌肉,直到骨部发热,病就会痊愈。
    • 狂病:针刺时要使脉虚,直到各部位发热,病就会痊愈。
    • 癫病:针刺各部位和各脉,如果没有寒邪,就用针来调理,直到病痊愈。
    • 风邪侵袭:先针刺各分理和络脉,出汗后仍然忽冷忽热,就每三天针刺一次,一百天后病就会痊愈。
    • 大风:针刺肌肉,直到出汗,持续一百天,然后针刺骨髓,直到出汗,再持续一百天,总共二百天后须眉重新长出,就可以停止针刺。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不同病症的针刺方法,强调了针刺的深度、部位和注意事项,体现了古代针灸医学的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