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卫气行论
黄帝问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三刻,气在阳明;水下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五刻,气在太阳;水下六刻,气在少阳;水下七刻,气在阳明;水下八刻,气在阴分;水下九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煑煑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白话文翻译:

黄帝问道:“卫气在人体内上下往来,没有固定的时间,如何根据卫气的运行来针刺呢?”

伯高回答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不同,春秋冬夏各有其规律。通常以平旦(清晨)为一天的开始,以夜尽(日出)为起点。一天一夜,水漏计时共一百刻,二十五刻为半天的刻度,这是不变的规律。太阳落山时,针刺要根据昼夜的长短来调整,严格把握时间,才能与病情相应。如果错过了时机或违背了气机运行的规律,各种疾病都难以治愈。所以说:‘针刺实证时,要在气机到来时刺;针刺虚证时,要在气机离去时刺。’这是根据气的存亡时机,来判断虚实并进行针刺。因此,要严格把握气机所在的位置来针刺,这就是‘逢时’。如果病在三阳经,必须等到气机在阳分时刺;如果病在三阴经,必须等到气机在阴分时刺。”

接着,伯高详细描述了卫气在一天中的运行规律:

  • 水漏一刻时,卫气在太阳经;
  • 二刻时,在少阳经;
  • 三刻时,在阳明经;
  • 四刻时,在阴分;
  • 五刻时,又回到太阳经;
  • 六刻时,在少阳经;
  • 七刻时,在阳明经;
  • 八刻时,在阴分;
  • 九刻时,在太阳经;
  • 十刻时,在少阳经;
  • 十一刻时,在阳明经;
  • 十二刻时,在阴分;
  • 十三刻时,在太阳经;
  • 十四刻时,在少阳经;
  • 十五刻时,在阳明经;
  • 十六刻时,在阴分;
  • 十七刻时,在太阳经;
  • 十八刻时,在少阳经;
  • 十九刻时,在阳明经;
  • 二十刻时,在阴分;
  • 二十一刻时,在太阳经;
  • 二十二刻时,在少阳经;
  • 二十三刻时,在阳明经;
  • 二十四刻时,在阴分;
  • 二十五刻时,在太阳经,这是半天的刻度。

从房宿到毕宿共十四舍,水漏五十刻,太阳运行半度,回行一舍,水漏三又四分之七刻。总结来说:“通常以太阳运行到某一宿位为准。”卫气在太阳经时,太阳每运行一舍,卫气在三阳经和阴分中运行,如此循环不息。天地运行规律相同,纷繁复杂但终而复始,一天一夜,水漏百刻,卫气的运行也就完成了。


解释:

  1. 卫气的运行规律:卫气是人体的一种气机,它在体内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文中通过水漏计时(古代计时工具)描述了卫气在一天中的运行轨迹,主要在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和阴分之间循环。每二十五刻为一个半天,卫气完成一次循环。

  2. 针刺的时机:针刺治疗需要根据卫气的运行规律来选择时机。对于实证,要在气机到来时刺;对于虚证,要在气机离去时刺。同时,病在三阳经时,要在气机在阳分时刺;病在三阴经时,要在气机在阴分时刺。

  3. 时间与气机的关系:文中强调了时间与气机运行的关系,指出针刺必须严格把握时间,否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即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4. 天地运行的规律:卫气的运行与天体的运行规律相同,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通过观察天象和计时,可以推测卫气的运行,从而指导针刺治疗。

  5. 临床意义:这段内容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针刺时机的选择对治疗效果的重要性。现代针灸学中,时间针灸(如子午流注针法)就是基于这种理论发展而来的。

总结来说,这段内容阐述了卫气运行的规律及其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