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刺热论
黄帝问曰:“五脏热病奈何?”
歧伯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争谓邪正相搏。肝主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死。厥阴肝脉,少阳胆脉。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期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反谓反取其气也,如肝病刺脾,脾刺肾,肾刺心,心刺肺,肺刺肝。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之脉状也。如太阳病,而刺泻阳明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脑中热,四椎下间主膈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膈上也。
亦井荥也。荣,也。待时者,谓肝病待甲乙之类也。外见太阳之赤色,内应厥阴之弦脉,是土气已败,木复狂行,故三日死。病一作气。

白话文翻译与解释

黄帝问道:“五脏热病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回答:

  1. 肝热病:患者首先会出现小便发黄、腹痛、嗜睡、身体发热的症状。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胡言乱语、惊恐、胁部胀痛、手足躁动、无法安睡等症状。在庚辛日(金日)病情会加重,在甲乙日(木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可能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如果气逆,会出现头痛,脉象上冲至头部。

  2. 心热病:患者首先会感到不快乐,几天后才会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突然出现心痛、烦闷、频繁呕吐、头痛、面色发红、无汗等症状。在壬癸日(水日)病情会加重,在丙丁日(火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可能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3. 脾热病:患者首先会感到头部沉重、脸颊疼痛、心烦、面色发青、想呕吐、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腰痛、无法弯腰、腹部胀满、腹泻、两颊疼痛等症状。在甲乙日(木日)病情会加重,在戊己日(土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可能在甲乙日死亡。治疗时,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4. 肺热病:患者首先会感到寒冷、毛发竖起、怕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喘咳、胸背部疼痛、无法深呼吸、头痛难忍、出汗后感到寒冷等症状。在丙丁日(火日)病情会加重,在庚辛日(金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可能在丙丁日死亡。治疗时,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放出如大豆大小的血,病情会立即好转。

  5. 肾热病:患者首先会感到腰痛、小腿酸痛、口渴、频繁饮水、身体发热。如果热邪与正气相争,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小腿寒冷且酸痛、脚底发热、不愿说话等症状。如果气逆,会出现颈部疼痛、眩晕、脉象虚弱。在戊己日(土日)病情会加重,在壬癸日(水日)会大量出汗,如果气逆,则可能在戊己日死亡。治疗时,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解释:

  • “争”:指的是邪气与正气相搏斗。
  • “庚辛为金,金克木”:庚辛日属金,金克木,所以肝病在庚辛日会加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 “治未病”:在疾病尚未发作时,通过观察面部的赤色变化,进行针刺治疗,预防疾病的发生。
  • “三周”:指的是在三阴经和三阳经之间循环三次。
  • “五十九刺”:指的是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五十九次针刺,用于治疗严重的病症。

治疗方法:

  • 饮寒水:在治疗热病时,先让患者喝冷水,然后进行针刺。
  • 寒衣寒处:让患者穿薄衣,住在凉爽的地方,直到身体感到寒冷为止。
  • 特定穴位: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针刺,如足少阳、足太阴、手阳明、手太阴等。

总结:

该篇主要讲述了五脏热病的症状、病情加重的日期、治疗方法以及针刺的穴位。通过观察面部的赤色变化,可以提前预防和治疗疾病。治疗时,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并配合寒水、寒衣等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