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菜部·蓼实
味辛温。
主明目温中,耐风寒,下水气,面目浮肿,痈疡,马蓼,去肠中蛭虫,轻身。生川泽。
《吴普》曰,蓼实一名天蓼,一名野蓼,一名泽蓼。(艺文类聚)。
《名医》曰:生雷泽。
案《说文》云:蓼、辛菜蔷虞也,蔷,蔷虞,蓼。《广雅》云:荭、茏、(上艹下左吉右页)、马蓼也。《尔雅》云:蔷虞,蓼。郭璞云:虞蓼,泽蓼,又荭,茏古,其大者,归。
郭璞云:俗呼荭草为茏鼓,语转耳。《毛诗》云:隰有游龙,《传》云:龙,红草也。
陆玑云:一名马蓼,叶大而赤色生水中,高丈余,又以薅杀蓼。《传》云:蓼,水草也。
白话文翻译:
蓼实,味道辛辣,性温。主要功效是明目、温暖中焦(脾胃),增强对风寒的抵抗力,促进水气排出,治疗面部和眼睛的浮肿,以及痈疡(皮肤脓肿)。马蓼(一种蓼草)还可以去除肠道中的蛭虫,并具有轻身的功效。蓼实生长在川泽地带。
《吴普》记载,蓼实又被称为天蓼、野蓼、泽蓼(见于《艺文类聚》)。
《名医》中提到,蓼实生长在雷泽地区。
《说文解字》解释,蓼是一种辛辣的菜,属于蔷虞类植物。蔷虞就是蓼。《广雅》中提到,荭、茏、(上艹下左吉右页)都是马蓼的别称。《尔雅》中也提到,蔷虞就是蓼。郭璞注释说,虞蓼就是泽蓼,而荭、茏古是指较大的蓼草。
郭璞还提到,民间将荭草称为茏鼓,这是语言上的转音。《毛诗》中提到“隰有游龙”,《传》解释说,“龙”就是红草。陆玑说,马蓼是一种叶子大且呈红色的植物,生长在水中,高度可达一丈多。此外,还有“薅杀蓼”的说法,《传》解释说,蓼是一种水草。
解释: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蓼实的性味、功效、别名及其生长环境,属于《神农本草经》中品·菜部的内容。蓼实是一种辛辣、性温的植物,具有明目、温暖脾胃、增强抗风寒能力、利尿消肿、治疗痈疡等功效。马蓼则特别提到可以去除肠道寄生虫,并具有轻身的功效。
文中还引用了多部古代文献,如《吴普》《说文解字》《广雅》《尔雅》等,对蓼实的别名、分类和形态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这些文献,可以看出蓼实在古代医学和植物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不同地区的名称和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