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草部·通草
(《御览》作蓪草)
味辛平。
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今人不忘。一名附支。生山谷。
《吴普》曰:蓪草,一名丁翁,一名附支,神农黄帝辛,雷公苦,生石城山谷,叶菁蔓延,止汗,自正月采(《御览》)。
《名医》曰:一名丁翁,生石城及山阳,正月采枝,阴干。
案《广雅》云:附支,蓪草也。《中山经》云:升山其草多寇脱。郭璞云:寇脱草,生南方,高丈许,似荷叶,而茎中有瓤,正白,零陵人植而日灌之,以为树也。《尔雅》云:离南活莌.郭璞注同,又倚商,活脱。郭璞云:即离南也。《范子计然》云:蓪草,出三辅。

白话文翻译:

通草(在《御览》中称为蓪草),味道辛辣,性平。主要功效是驱除体内的有害寄生虫,消除脾胃的寒热症状,通利九窍(指人体的九个重要孔窍),促进血脉和关节的畅通,还能增强人的记忆力。通草还有一个名字叫“附支”,生长在山谷中。

《吴普》中提到:蓪草,也叫丁翁或附支。神农和黄帝认为它味辛,雷公认为它味苦。它生长在石城的山谷中,叶子茂盛,蔓延生长,具有止汗的功效。通常在正月采摘(《御览》)。

《名医》中记载:通草也叫丁翁,生长在石城和山阳地区,通常在正月采摘其枝条,然后阴干。

《广雅》中解释:附支就是蓪草。《中山经》中提到:升山上有一种草叫寇脱。郭璞解释说:寇脱草生长在南方,高达一丈左右,叶子像荷叶,茎中有白色的瓤,零陵人种植并每天浇水,把它当作树来培育。《尔雅》中提到:离南、活莌。郭璞的注释与前面相同,还提到倚商、活脱。郭璞解释说:倚商就是离南。《范子计然》中提到:蓪草产自三辅地区。

解释:

这段内容主要介绍了中药“通草”的性味、功效、别名、生长环境以及采摘时间等信息。

  1. 性味:通草味辛,性平。辛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性平则表明其药性温和,适合多种体质的人使用。

  2. 功效

    • 驱虫:通草可以驱除体内的有害寄生虫。
    • 消除寒热:它能够调理脾胃,消除寒热症状。
    • 通利九窍:九窍指人体的九个重要孔窍,包括眼、耳、鼻、口、前后二阴等。通草有助于这些孔窍的通畅。
    • 促进血脉和关节:通草可以促进血脉和关节的畅通,有助于血液循环和关节健康。
    • 增强记忆力:通草还有助于增强人的记忆力。
  3. 别名:通草还有“附支”“丁翁”等别名。

  4. 生长环境:通草主要生长在山谷中,特别是石城和山阳地区。

  5. 采摘时间:通常在正月采摘其枝条,然后阴干保存。

  6. 其他文献记载:其他古籍如《广雅》《中山经》《尔雅》《范子计然》等也对通草进行了描述,说明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和生长特点。

总结:

通草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中药材,主要用于驱虫、调理脾胃、通利九窍、促进血脉和关节畅通,还能增强记忆力。它生长在山谷中,通常在正月采摘,阴干后使用。在不同的古籍中,通草有不同的别名和生长特点。